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6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14-25页 |
1.2.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简介 | 第14-16页 |
1.2.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研究历程 | 第16-18页 |
1.2.3 常见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18-25页 |
1.3 MOFs材料在气体存储中的研究进展 | 第25-40页 |
1.3.1 氢气储存 | 第25-28页 |
1.3.2 甲烷储存 | 第28-33页 |
1.3.3 乙炔储存 | 第33-35页 |
1.3.4 二氧化碳捕集 | 第35-40页 |
1.4 MOFs材料在轻烃吸附分离中的应用 | 第40-53页 |
1.4.1 C_2/C_1的分离 | 第40-44页 |
1.4.2 乙炔-乙烯的分离 | 第44-47页 |
1.4.3 烯烃-烷烃的分离 | 第47-53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53-56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53-54页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第二章 MIL-101(Cr)/氯化亚铜复合材料制备及其乙烯-乙烷吸附分离性能 | 第56-77页 |
2.1 前言 | 第56-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2.2.2 MIL-101(Cr)的合成 | 第58页 |
2.2.3 氯化亚铜负载MIL-101(Cu(Ⅰ)@MIL-101)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8-59页 |
2.2.4 MIL-101和Cu(Ⅰ)@MIL-101的表征 | 第59-6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5页 |
2.3.1 MIL-101和Cu(Ⅰ)@MIL-101形貌与孔结构的表征 | 第60-65页 |
2.3.2 MIL-101和Cu(Ⅰ)@MIL-101对乙烯-乙烷的分离性能 | 第65-70页 |
2.3.3 吸附热的计算 | 第70-71页 |
2.3.4 吸附动力学 | 第71-74页 |
2.3.5 动力学穿透模拟计算 | 第74-7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银离子功能化MIL-101(Cr)-SO_3H材料制备及其低碳烃吸附分离性能 | 第77-96页 |
3.1 前言 | 第77-7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78页 |
3.2.2 MIL-101-SO_3H合成 | 第78-79页 |
3.2.3 MIL-101-SO_3Ag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79页 |
3.2.4 MIL-101-SO_3H和MIL-101-SO_3Ag表征 | 第7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4页 |
3.3.1 MIL-101-SO_3H和MIL-101-SO_3Ag形貌、结构与孔的表征 | 第79-83页 |
3.3.2 低碳烃的吸附分离性能 | 第83-86页 |
3.3.3 低碳烃的吸附热计算 | 第86-89页 |
3.3.4 低碳烃化合物的选择性计算 | 第89-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 互穿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可控制备及乙炔-二氧化碳吸附分离性能 | 第96-115页 |
4.1 前言 | 第96-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97-99页 |
4.2.2 有机配体H_4L的合成 | 第99-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3页 |
4.3.1 UTSA-68结构与表征 | 第100-104页 |
4.3.2 UTSA-68永久孔隙的建立 | 第104-106页 |
4.3.3 C_2H_2/CO_2的分离性能 | 第106-111页 |
4.3.4 等量吸附热计算 | 第111-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孔表面的氟原子修饰及其高压甲烷存储性能 | 第115-132页 |
5.1 引言 | 第115-11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7-120页 |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117页 |
5.2.2 有机配体的合成 | 第117-119页 |
5.2.3 MOFs材料的合成 | 第119-12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30页 |
5.3.1 晶体结构与表征 | 第120-124页 |
5.3.2 永久孔隙的建立 | 第124-125页 |
5.3.3 高压甲烷吸附性能 | 第125-129页 |
5.3.4 高压CO_2的捕集 | 第129-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2-13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2-134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4页 |
6.3 未来课题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0页 |
作者简历 | 第150-1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1-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