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27页 |
1.2.1 定子线棒换位方式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定子换位线棒损耗问题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3 定子换位线棒温升问题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定子线棒漏磁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29-41页 |
2.1 定子线棒漏磁场分布 | 第29-36页 |
2.1.1 槽部漏磁场分布 | 第29-32页 |
2.1.2 端部漏磁场分布 | 第32-36页 |
2.2 转子主极磁场对定子线棒槽部漏磁场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 定子端部结构件对定子线棒端部漏磁场的影响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定子换位线棒环流损耗的等效电路网络法 | 第41-65页 |
3.1 定子换位线棒的等效电路网络模型 | 第41-43页 |
3.2 定子换位股线漏电抗参数计算方法 | 第43-51页 |
3.2.1 槽部漏电抗参数计算方法 | 第44-47页 |
3.2.2 端部漏电抗参数计算方法 | 第47-51页 |
3.3 等效电路网络模型的求解 | 第51-54页 |
3.4 基于等效电路网络法的定子换位线棒环流损耗计算 | 第54-61页 |
3.5 定子换位线棒的新型端部连接结构 | 第61-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定子换位线棒涡流损耗的导体细分法 | 第65-82页 |
4.1 定子换位线棒的导体细分模型 | 第66-69页 |
4.1.1 槽部导体细分模型 | 第66-67页 |
4.1.2 端部导体细分模型 | 第67-69页 |
4.2 导体细分模型的求解 | 第69-73页 |
4.2.1 槽部导体细分模型的求解 | 第69-71页 |
4.2.2 端部导体细分模型的求解 | 第71-73页 |
4.3 基于导体细分法的定子换位线棒涡流损耗计算 | 第73-78页 |
4.3.1 槽部涡流损耗计算 | 第73-75页 |
4.3.2 端部涡流损耗计算 | 第75-78页 |
4.4 定子线棒涡流损耗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8-81页 |
4.4.1 换位结构对定子线棒涡流损耗的影响 | 第78-80页 |
4.4.2 导体细分段数对定子线棒涡流损耗的影响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定子换位线棒温升的流体—传热耦合网络法 | 第82-103页 |
5.1 定子的传热与散热过程分析 | 第82-84页 |
5.2 定子的流体—传热耦合网络模型 | 第84-92页 |
5.2.1 计算区域与基本假设 | 第84-85页 |
5.2.2 流体—传热耦合网络模型 | 第85-89页 |
5.2.3 流体—传热耦合网络模型的求解 | 第89-92页 |
5.3 流体—传热耦合网络模型中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92-96页 |
5.3.1 热导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92-94页 |
5.3.2 热源的计算方法 | 第94-96页 |
5.4 基于流体—传热耦合网络法的定子温升计算 | 第96-102页 |
5.4.1 不考虑定子线棒换位 | 第96-99页 |
5.4.2 考虑定子线棒换位 | 第99-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定子换位线棒损耗与温升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103-116页 |
6.1 环流损耗计算方法的有限元验证 | 第103-106页 |
6.2 涡流损耗计算方法的有限元验证 | 第106-107页 |
6.3 温升计算方法的有限元验证 | 第107-109页 |
6.4 实验验证 | 第109-11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