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2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一章 就业援助与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28-73页 |
第一节 就业援助的定义、属性与功能 | 第28-44页 |
一、就业援助的定义 | 第28-30页 |
二、就业援助的属性 | 第30-38页 |
三、就业援助的功能 | 第38-44页 |
第二节 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理念与原则 | 第44-73页 |
一、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44-57页 |
二、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的理念 | 第57-62页 |
三、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的原则 | 第62-73页 |
第二章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与就业援助立法 | 第73-100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与就业援助 | 第74-84页 |
一、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 | 第75-79页 |
二、就业援助在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中的功能 | 第79-84页 |
第二节 代表性国家就业援助制度及借鉴 | 第84-100页 |
一、美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84-89页 |
二、英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89-93页 |
三、德国就业援助制度 | 第93-96页 |
四、我国可借鉴的经验 | 第96-100页 |
第三章 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立法分析 | 第100-126页 |
第一节 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01-111页 |
一、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开始阶段 | 第102-103页 |
二、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103-106页 |
三、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完善阶段 | 第106-109页 |
四、我国就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我国主要就业援助法律制度评析 | 第111-121页 |
一、就业援助立法评析 | 第111-113页 |
二、就业援助地方性规范评析 | 第113-121页 |
第三节 我国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 | 第121-126页 |
一、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 第121-122页 |
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标准、范围和程序不科学 | 第122-123页 |
三、转授权问题突出 | 第123页 |
四、立法技术存在缺陷 | 第123-126页 |
第四章 就业援助的责任主体——政府 | 第126-159页 |
第一节 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正当性分析 | 第126-131页 |
一、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必要性 | 第126-129页 |
二、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合理性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定位及责任类型 | 第131-138页 |
一、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定位 | 第131-134页 |
二、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类型 | 第134-138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8-145页 |
一、制度供给责任的问题 | 第138-140页 |
二、资金供给责任的问题 | 第140-143页 |
三、管理与实施责任的问题 | 第143-144页 |
四、职能部门不清、结构单一的问题 | 第144-145页 |
第四节 政府承担就业援助责任的完善 | 第145-159页 |
一、制度供给责任的完善 | 第145-153页 |
二、资金供给责任的完善 | 第153-155页 |
三、管理与实施责任的完善 | 第155-156页 |
四、就业援助责任主体体系的完善 | 第156-159页 |
第五章 就业援助的利益受体——援助对象 | 第159-182页 |
第一节 就业援助对象的定位及法律依据存在问题 | 第160-162页 |
一、就业援助对象的定位 | 第160-161页 |
二、对象认定法律依据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就业援助对象的认定及存在问题 | 第162-172页 |
一、就业援助对象的认定标准 | 第162-163页 |
二、就业援助对象的认定范围 | 第163-170页 |
三、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就业援助对象认定制度的完善 | 第172-182页 |
一、就业援助对象认定法律依据的完善 | 第172-173页 |
二、就业援助对象的认定标准、认定范围和认定程序的完善 | 第173-182页 |
第六章 就业援助的实现方法——就业援助措施 | 第182-210页 |
第一节 现有就业援助措施的现状分析 | 第182-195页 |
一、公共就业服务 | 第182-185页 |
二、职业教育和培训 | 第185-190页 |
三、“就业——低保”联动 | 第190-191页 |
四、公益性岗位安置 | 第191-192页 |
五、集中就业与按比例安置就业 | 第192-195页 |
第二节 我国就业援助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95-199页 |
一、公共就业服务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95页 |
二、职业培训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95-196页 |
三、“就业——低保”联动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96-197页 |
四、公益性岗位安置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97-198页 |
五、集中安置与按比例就业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198-199页 |
第三节 就业援助措施的完善 | 第199-210页 |
一、公共就业服务措施的完善 | 第199-202页 |
二、职业培训措施的完善 | 第202-204页 |
三、“就业——低保”联动措施的完善 | 第204-205页 |
四、公益性岗位安置措施的完善 | 第205-208页 |
五、集中就业与按比例就业措施的完善 | 第208-210页 |
结论 | 第210-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5-236页 |
致谢 | 第236-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