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7-47页 |
1.1 环境响应性微凝胶 | 第17-34页 |
1.1.1 概述 | 第17-18页 |
1.1.2 分类 | 第18-24页 |
1.1.3 制备方法 | 第24-27页 |
1.1.4 检测手段 | 第27-31页 |
1.1.5 微凝胶的应用 | 第31-34页 |
1.2 离子液体和聚离子液体 | 第34-39页 |
1.2.1 概述 | 第34-35页 |
1.2.2 制备方法 | 第35-37页 |
1.2.3 聚离子液体的性质 | 第37-39页 |
1.3 聚离子液体微凝胶的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1.4 可降解材料 | 第40-42页 |
1.5 重金属离子指示材料 | 第42-44页 |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44-47页 |
1.6.1 课题的提出 | 第44-45页 |
1.6.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45-4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7-59页 |
2.1 化学试剂及纯化 | 第47-49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47-48页 |
2.1.2 化学试剂的纯化 | 第48-49页 |
2.2 一锅法制备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49-51页 |
2.2.1 合成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49页 |
2.2.2 合成线性共聚物 | 第49-50页 |
2.2.3 季铵化反应程度测定 | 第50页 |
2.2.4 离子微凝胶的阴离子交换反应 | 第50页 |
2.2.5 微凝胶对水溶液中阴离子染料的包封和释放 | 第50-51页 |
2.3 两步法制备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1-52页 |
2.3.1 合成线性共聚物 | 第51页 |
2.3.2 合成P(NIPAm-co-VIM)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1页 |
2.3.3 合成P(NIPAm-co-4VP)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1页 |
2.3.4 微凝胶对重铬酸钾(K_2Cr_2O_7)的吸附 | 第51-52页 |
2.3.5 对P(NIPAm-co-VIM)/1,6-二溴己烷微凝胶的进一步功能化 | 第52页 |
2.4 制备可降解微凝胶 | 第52-54页 |
2.4.1 合成可水解交联剂 | 第52-53页 |
2.4.2 制备可降解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3页 |
2.4.3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降解反应 | 第53页 |
2.4.4 以PNI-Ph-1微凝胶为模板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 第53-54页 |
2.5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4页 |
2.5.1 合成PAR功能化的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4页 |
2.5.2 比色法检测重金属离子 | 第54页 |
2.6 分析仪器型号及测试方法 | 第54-59页 |
2.6.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55页 |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5页 |
2.6.3 动态光散射和电泳光散射(DLS & ELS) | 第55页 |
2.6.4 静态光散射(SLS) | 第55页 |
2.6.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55-56页 |
2.6.6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第56页 |
2.6.7 氢核磁共振波谱(-H NMR) | 第56页 |
2.6.8 凝胶渗透色谱(GPC) | 第56页 |
2.6.9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 第56页 |
2.6.10 热重分析(TGA) | 第56页 |
2.6.11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 | 第56-57页 |
2.6.12 pH值测定 | 第57-59页 |
3 原位季铵化交联一锅制备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59-85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制备策略 | 第60-61页 |
3.3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表征 | 第61-72页 |
3.3.1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尺寸分析 | 第61-63页 |
3.3.2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组成结构 | 第63-66页 |
3.3.3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温度响应性 | 第66-68页 |
3.3.4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其他性能 | 第68-72页 |
3.4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合成机理 | 第72-74页 |
3.5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阴离子交换反应 | 第74-80页 |
3.6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对水溶液中阴离子染料的包封和释放 | 第80-83页 |
3.6.1 染料的包封 | 第80-81页 |
3.6.2 染料的可控释放 | 第81-83页 |
3.7 结论 | 第83-85页 |
4 两步法合成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85-101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两步法合成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策略 | 第85-86页 |
4.3 线性共聚物的合成 | 第86-88页 |
4.4 合成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88-95页 |
4.4.1 P(NIPAm-co-VIM)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88-94页 |
4.4.2 P(NIPAm-co-4VP)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94-95页 |
4.5 P(NIPAm-co-VIM)微凝胶对重铬酸钾(K_2Cr_2O_7)的吸附 | 第95-98页 |
4.6 对P(NIPAm-co-VIM)/1,6-二溴己烷微凝胶的进一步功能化 | 第98-99页 |
4.7 结论 | 第99-101页 |
5 原位季铵化交联制备pH可控降解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101-119页 |
5.1 引言 | 第101-102页 |
5.2 季铵化交联制备可降解微凝胶的策略 | 第102-103页 |
5.3 可降解交联剂的表征 | 第103-104页 |
5.4 可降解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表征 | 第104-107页 |
5.4.1 可降解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形貌 | 第104-105页 |
5.4.2 可降解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温度响应性 | 第105-107页 |
5.4.3 可降解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Zeta电位 | 第107页 |
5.5 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降解 | 第107-114页 |
5.6 以PNI-Ph-1微凝胶为可降解模板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 第114-116页 |
5.7 结论 | 第116-119页 |
6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温敏性离子微凝胶 | 第119-137页 |
6.1 引言 | 第119-120页 |
6.2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温敏性离子微凝胶的制备策略 | 第120-121页 |
6.3 PAR-MG微凝胶的形貌及温度响应性 | 第121-122页 |
6.4 各种因素对PAR-MG检测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6.4.1 pH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6.4.2 PAR-MG微凝胶浓度的影响 | 第125页 |
6.4.3 温度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6.5 PAR-MG微凝胶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 第126-134页 |
6.5.1 检测动力学 | 第126-127页 |
6.5.2 比色检测及肉眼分辨 | 第127-129页 |
6.5.3 PAR-MG对重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129-131页 |
6.5.4 检测灵敏度 | 第131-134页 |
6.6 结论 | 第134-137页 |
7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137-141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137-138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7页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