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导论 | 第11-44页 |
第一节 城市研究与文化上海的构成 | 第11-17页 |
一、“文化上海”的学术构成:历史、社会与文艺 | 第12-14页 |
二、影剧人:有待重访的历史文化现象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夏衍与中国现代影剧人 | 第17-23页 |
一、夏衍在中国影剧人群体中的代表性和特殊意义 | 第17-20页 |
二、影剧人以及戏剧、电影领域的研究文献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电影、戏剧与城市研究 | 第23-29页 |
一、电影、戏剧与城市文化研究 | 第24-26页 |
二、缘身性与影剧研究的视角转变 | 第26-29页 |
第四节 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人文研究新视角的尝试 | 第29-44页 |
一、梅洛-庞蒂的身体感知说 | 第29-32页 |
二、列菲伏尔的空间生产论及其对身体亲历经验的强调 | 第32-36页 |
三、都市感知与空间实践:一种人文研究新视角的尝试 | 第36-44页 |
第一章 城市空间的挪用和转换:市街巷里的生活、艺术与革命 | 第44-72页 |
第一节 居住空间的可见与不可见 | 第47-54页 |
一、从烟纸店到弄堂房:融合生活与革命的空间实践 | 第47-52页 |
二、身体可见性的空间内涵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宰制与挪用 | 第54-62页 |
一、城市街道:对抗空间的形成 | 第54-57页 |
二、咖啡馆与大饭店:临时的革命空间 | 第57-62页 |
第三节 工厂区域的感知与书写 | 第62-67页 |
一、工厂区域的城市感知 | 第62-64页 |
二、揭示都市现代性阴影的空间实践 | 第64-67页 |
第四节 影剧场所的转换与突破 | 第67-72页 |
第二章 三十年代左翼影剧与感知都市的空间实践 | 第72-94页 |
第一节 夏衍与左翼影剧空间的拓展与争夺 | 第72-78页 |
一、艺术剧社: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的艺术尝试 | 第72-73页 |
二、明星、艺华与电通电影公司:电影空间的转化与争夺 | 第73-76页 |
三、影评空间的建立与交锋 | 第76-78页 |
第二节 《新旧上海》与《都市风光》里的城市空间 | 第78-86页 |
一、《新旧上海》:客堂间的生活感知与社区绅士的伦理想象 | 第78-81页 |
二、《都市风光》:摩登都市的空间去魅 | 第81-86页 |
第三节 夏衍影剧创作里的审美机制与城市感知 | 第86-94页 |
一、《压岁钱》与流动的城市空间感知方式 | 第86-88页 |
二、《上海屋檐下》的戏剧空间与城市伦理的感知实现 | 第88-94页 |
第三章 抗战话剧与孤岛上海的感知形塑 | 第94-120页 |
第一节 战时上海的空间激变 | 第94-101页 |
一、危急时刻与戏剧空间的拓展 | 第94-97页 |
二、影剧人的城市空间踪迹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同是夜上海中人:战时剧场与都市韵律的空间感知 | 第101-113页 |
一、《一年间》:战时上海的感知形塑 | 第101-106页 |
二、同是夜上海中人:城市戏剧空间与审美共同体的再造 | 第106-113页 |
第三节 城市空间的异化生产与抵抗实践 | 第113-120页 |
一、《愁城记》与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异化生产 | 第113-115页 |
二、《心防》与戏剧空间的抵抗实践 | 第115-120页 |
第四章 昆仑电影与战后城市的空间赋权 | 第120-146页 |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感知书写与影剧人的自我赋权 | 第123-132页 |
一、城市空间的感知书写:两种空间的对峙 | 第124-128页 |
二、影剧人的自我赋权 | 第128-129页 |
三、昆仑电影风格与电影空间的感知实践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万家灯火:市民觉醒与城市生活空间的共同体 | 第132-140页 |
一、感知城市生活空间的崩溃 | 第132-135页 |
二、构建城市生活的空间共同体 | 第135-140页 |
第三节 希望在人间: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 | 第140-146页 |
一、从家庭到街头的城市革命 | 第140-142页 |
二、公共空间抗争与都市新人的女性形象 | 第142-146页 |
结语 | 第146-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8页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8-159页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