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固体碱催化制备生物柴油及其生命周期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11页
    1.2 生物柴油概述第11-13页
        1.2.1 生物柴油的来源第11-12页
        1.2.2 生物柴油的特点第12-13页
    1.3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超临界酯交换法第13-14页
        1.3.2 生物酶催化酯交换法第14-15页
        1.3.3 酸催化酯交换法第15-16页
        1.3.4 碱催化酯交换法第16-18页
    1.4 CaO基固体碱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第19-23页
        1.5.1 生命周期评价概念第19-20页
        1.5.2 生命周期评价的特点第20页
        1.5.3 生命周期评价基本框架第20-23页
    1.6 生物柴油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26页
        1.7.1 本文研究思路第24-25页
        1.7.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7.3 本文创新点第25-26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6-34页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第26-27页
        2.1.1 实验原料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第27页
    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27-28页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7-28页
        2.3.2 N_2吸附-脱附分析(N_2 adsorption/desorption)第28页
        2.3.3 扫描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SEM-EDS)第28页
        2.3.4 CO_2程序升温脱附分析(CO_2-TPD)第28页
        2.3.5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28页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第28-34页
        2.4.1 原料理化性质的测定第28-30页
        2.4.2 生物柴油制备第30-31页
        2.4.3 生物柴油产率分析方法第31-34页
第3章 CaO-CeO_2/HAP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第34-48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CaO-CeO_2/HAP催化剂表征结果第34-41页
        3.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4-35页
        3.2.2 N2吸附-脱附分析(BET)第35-36页
        3.2.3 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SEM-EDS)第36-38页
        3.2.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第38-40页
        3.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0-41页
    3.3 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3.3.1 CaO-CeO_2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3.3.2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42页
    3.4 反应条件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第42-45页
        3.4.1 催化剂用量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第42-43页
        3.4.2 醇油摩尔比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第43-44页
        3.4.3 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第44-45页
    3.5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能第45-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评价第48-56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48-49页
    4.3 评价目标和范围第49-50页
    4.4 生命周期清单第50-54页
    4.5 程序分配第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棕榈油全生命周期评价结果分析第56-64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环境影响评价第56-61页
        5.2.1 特征化第56-58页
        5.2.2 归一化第58-59页
        5.2.3 环境负荷单一值第59-61页
    5.3 不同催化剂酯交换阶段环境影响对比第61-62页
        5.3.1 环境负荷单一值第61-62页
        5.3.2 特征值对比第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嵌入式MMS协议包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不同分子结构生物质含氧燃料对低温燃烧影响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