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3-19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未来趋势 | 第17-18页 |
1.2.4 其他新型电池体系 | 第18-19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碳材料 | 第20-21页 |
1.3.2 金属 | 第21页 |
1.3.3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1-22页 |
1.3.4 过渡金属硫化物 | 第22-23页 |
1.4 MoS_2基负极材料 | 第23-29页 |
1.4.1 MoS_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 第23-24页 |
1.4.2 MoS_2基负极材料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1.4.2.1 MoS_2低维/多维纳米结构 | 第25-26页 |
1.4.2.2 MoS_2/金属(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 第26-27页 |
1.4.2.3 MoS_2/碳纳米相复合材料 | 第27-29页 |
1.4.3 MoS_2基负极材料的现存问题及展望 | 第29页 |
1.5 本研究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 第29-31页 |
第2章 实验与测试分析方法 | 第31-37页 |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 第31-33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31-3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2.2.1 二维高质量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纳米片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 三维峰巢状MoS_2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34页 |
2.2.3 三维石墨烯负载少层MoS_2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4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34-35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与半/全电池组装 | 第35-36页 |
2.4.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6页 |
2.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36-37页 |
第3章 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纳米片的制备及储钠性能研究 | 第37-61页 |
3.1 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纳米片的制备 | 第37-49页 |
3.1.1 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纳米片的合成工艺探索 | 第38-42页 |
3.1.1.1 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8-40页 |
3.1.1.2 原料配比的优化 | 第40-42页 |
3.1.2 最优化参数制得纳米片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42-49页 |
3.1.2.1 XRD表征 | 第42-43页 |
3.1.2.2 SEM和EDS表征 | 第43-45页 |
3.1.2.3 TEM和STEM表征 | 第45-48页 |
3.1.2.4 Raman表征 | 第48页 |
3.1.2.5 XPS表征 | 第48-49页 |
3.2 WS_2纳米片的储钠性能与机制 | 第49-58页 |
3.2.1 循环伏安曲线和恒流充放电曲线 | 第49-50页 |
3.2.2 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第50-52页 |
3.2.3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 第52-53页 |
3.2.4 电荷存储机理 | 第53-54页 |
3.2.5 微观结构演变 | 第54-57页 |
3.2.6 物相转变 | 第57-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4章 三维蜂巢状MoS_2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储能机制 | 第61-79页 |
4.1 三维蜂巢状MoS_2纳米结构的制备 | 第61-69页 |
4.1.1 三维蜂巢状MoS_2纳米结构的合成工艺探索 | 第62-64页 |
4.1.1.1 原料配比的优化 | 第62-64页 |
4.1.2 最优化参数制得蜂巢状MoS_2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64-69页 |
4.1.2.1 XRD和SEM表征 | 第64-65页 |
4.1.2.2 TEM和STEM表征 | 第65-66页 |
4.1.2.3 Raman表征 | 第66-67页 |
4.1.2.4 XPS表征 | 第67-68页 |
4.1.2.5 TG表征 | 第68页 |
4.1.2.6 BET和BJH表征 | 第68-69页 |
4.2 三维蜂巢状MoS_2纳米结构的储锂性能 | 第69-75页 |
4.2.1 循环伏安曲线和恒流充放电曲线 | 第69-70页 |
4.2.2 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第70-72页 |
4.2.3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 第72-73页 |
4.2.4 充放电测试后样品的表征 | 第73-74页 |
4.2.5 纳米结构储锂优势阐释 | 第74-75页 |
4.3 全电池测试 | 第75-76页 |
4.4 三维蜂巢状MoS_2纳米结构的储钠性能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三维石墨烯负载少层MoS_2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9-101页 |
5.1 三维石墨烯负载少层MoS_2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合成工艺探索 | 第79-84页 |
5.1.1 合成原料的优化 | 第80-82页 |
5.1.2 原料配比的优化 | 第82-84页 |
5.2 最优化参数制得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84-91页 |
5.2.1 XRD、SEM和EDS表征 | 第84-86页 |
5.2.2 TEM和STEM表征 | 第86-88页 |
5.2.3 Raman表征 | 第88页 |
5.2.4 XPS表征 | 第88-89页 |
5.2.5 TG-DSC表征 | 第89-90页 |
5.2.6 BET和BJH表征 | 第90-91页 |
5.3 三维石墨烯负载少层MoS_2纳米片复合材料的生长机制 | 第91-93页 |
5.4 三维石墨烯负载少层MoS_2纳米片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93-98页 |
5.4.1 循环伏安曲线和恒流充放电曲线 | 第93-94页 |
5.4.2 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 第94-95页 |
5.4.3 大电流循环性能 | 第95-96页 |
5.4.4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 第96-98页 |
5.5 充放电测试后样品的表征 | 第98-99页 |
5.5.1 TEM表征 | 第98页 |
5.5.2 STEM和元素面扫 | 第98-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 | 第101-103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工作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