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 第21-23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1.3 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体系 | 第25-26页 |
2.2 产城融合的内涵释义 | 第26-27页 |
2.3 产城融合影响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 | 第27-31页 |
第3章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9页 |
3.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 第31-36页 |
3.1.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3.1.2 产城融合的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3.2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3.2.1 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7页 |
3.2.2 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39页 |
第4章 产城融合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60页 |
4.1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8页 |
4.1.1 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9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9-41页 |
4.1.3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初建 | 第41页 |
4.1.4 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4.1.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42-48页 |
4.2 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评价 | 第48-57页 |
4.2.1 熵值法的可行性 | 第48-49页 |
4.2.2 熵值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 | 第49-51页 |
4.2.3 数据来源 | 第51页 |
4.2.4 熵值法的评价过程 | 第51-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4.3.1 新型城镇化方面 | 第57-58页 |
4.3.2 产城融合发展方面 | 第58-60页 |
第5章 加快产城融合提升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 第60-64页 |
5.1 加快产业结构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融合 | 第60-61页 |
5.1.1 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 | 第60-61页 |
5.1.2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61页 |
5.2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相互融合 | 第61-62页 |
5.2.1 促进有效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 第62页 |
5.2.2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各类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第62页 |
5.3 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人口与城镇发展相互融合 | 第62-64页 |
5.3.1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提升高校教育水平 | 第63页 |
5.3.2 鼓励校企结合,加快科技更新和文化传播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