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9-10页
第1章 逮捕的社会危险性条件概述第10-16页
    1.1 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内涵和对适用逮捕的影响第10-12页
        1.1.1 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内涵第10-11页
        1.1.2 社会危险性条件对适用逮捕的影响第11-12页
    1.2 社会危险性条件的特征第12-13页
    1.3 社会危险性条件的立法修订历程第13-16页
        1.3.1 1979 年《刑事诉讼法》对“社会危害性条件”的规定第13-14页
        1.3.2 1996 年《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必要性条件”的修改第14-15页
        1.3.3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社会危险性条件”的细化规定第15-16页
第2章 社会危险性条件在审查批捕中的适用分析第16-23页
    2.1“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具体内容第16-18页
        2.1.1 关于犯罪嫌疑人存在新的犯罪可能第16页
        2.1.2 关于存在危害国家、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第16-17页
        2.1.3 关于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第17页
        2.1.4 关于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第17页
        2.1.5 关于犯罪嫌疑人企图自杀或逃跑的第17-18页
    2.2“社会危险性”条件在审查批捕中的具体适用第18-23页
        2.2.1“存在新的犯罪”的条件适用第18-19页
        2.2.2“存在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的”条件的适用第19页
        2.2.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司法进行的”条件的适用第19-20页
        2.2.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条件的适用第20-21页
        2.2.5“企图自杀或逃跑的”条件的适用第21-23页
第3章 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23-30页
    3.1 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3.1.1 社会危险性的界定较为模糊第23页
        3.1.2 对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审查欠全面第23-25页
        3.1.3 社会危险性证据的收集力度不足第25页
        3.1.4 社会危险性评估体系缺乏全面性第25-26页
    3.2 上述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6-30页
        3.2.1 未形成完善的社会调查制度第26-27页
        3.2.2 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业务考评机制第27-28页
        3.2.3 传统刑事司法理念和办案人员素质的影响第28-30页
第4章 确保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正确适用的对策第30-36页
    4.1 明确界定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内涵第30-31页
    4.2 进一步完善社会危险性审查的环节和方法第31-32页
    4.3 进一步提高办案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第32-33页
    4.4 完善优化司法工作考核机制第33-34页
    4.5 完善社会危险性程度的证明机制第34-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致谢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音符教学《音乐王国之旅》微课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