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微试样测试材料断裂性能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 焊接接头断裂行为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焊接接头断裂规律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2 焊接接头断裂韧性测量及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温度对材料疲劳行为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裂纹起裂破坏测试以及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1.7 主要研究任务 | 第20-21页 |
第2章 三点弯微试样评价Cr-Ni-Mo-V钢断裂韧性的试验研究 | 第21-30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2 试样形状尺寸 | 第22-23页 |
2.2.3 标准试样试验方法 | 第23页 |
2.2.4 微试样测试方法 | 第23页 |
2.2.5 微试样裂纹扩展测量方法 | 第23-25页 |
2.3 三点弯试样测量Cr-Ni-Mo-V钢断裂韧性试验研究 | 第25页 |
2.3.1 标准三点弯试样断裂韧性测试结果 | 第25页 |
2.3.2 三点微弯试样断裂韧性测试结果 | 第25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25-28页 |
2.4.1 断裂韧性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25页 |
2.4.2 断裂韧性尺寸效应分析 | 第25-27页 |
2.4.3 微试样测试探讨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时效处理对Cr-Ni-Mo-V钢焊接接头断裂韧性的影响 | 第30-39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材料与试验 | 第31-33页 |
3.2.1 材料与微观组织 | 第31页 |
3.2.2 试样形状与尺寸 | 第31-33页 |
3.2.3 断裂韧性试验 | 第33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3-38页 |
3.3.1 未时效与时效试样断裂韧性测试结果 | 第33-35页 |
3.3.2 长时时效对断裂韧性的影响机制 | 第35-37页 |
3.3.3 基于韧脆转变的断裂韧性试验方法探讨 | 第37-38页 |
3.4 结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Cr-Ni-Mo-V钢焊接接头超高周疲劳试验研究 | 第39-57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组织与试样尺寸 | 第39-41页 |
4.2.1 试样材料及常规力学性能 | 第39-40页 |
4.2.2 试样材料微观组织 | 第40页 |
4.2.3 疲劳试样尺寸 | 第40-41页 |
4.3 疲劳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4.3.1 室温疲劳试验方法 | 第41页 |
4.3.2 中温370℃疲劳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4.4 疲劳试验结果 | 第42-45页 |
4.4.1 疲劳试验S-N曲线 | 第42-43页 |
4.4.2 室温疲劳裂纹源 | 第43-44页 |
4.4.3 中温370℃疲劳裂纹源 | 第44-45页 |
4.5 焊接接头疲劳试样显微硬度和微观结构观察 | 第45-47页 |
4.5.1 不同温度下疲劳试样显微硬度 | 第45-46页 |
4.5.2 不同温度下疲劳试样微观结构观察 | 第46-47页 |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7-55页 |
4.6.1 疲劳试样断裂位置统计 | 第47页 |
4.6.2 温度效应对疲劳起裂位置的影响 | 第47-49页 |
4.6.3 温度效应对疲劳试样断裂位置的影响 | 第49-51页 |
4.6.4 中温370℃低弹性响应 | 第51-52页 |
4.6.5 微观缺陷对疲劳强度预测的影响 | 第52-54页 |
4.6.6 利用Z参数模型预测疲劳强度 | 第54-55页 |
4.7 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Cr-Ni-Mo-V钢微孔处裂纹萌生的原位疲劳试验研究 | 第57-67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试验试样与方法 | 第57-58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5.2.2 试样形状与尺寸 | 第57-58页 |
5.2.3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5.3 微孔处应力集中有限元分析 | 第58-60页 |
5.3.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5.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4 微孔原位疲劳试验 | 第60-63页 |
5.4.1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60-61页 |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5.4.2.1 疲劳裂纹萌生 | 第61-63页 |
5.4.2.2 疲劳裂纹扩展 | 第63页 |
5.5 基于DIC的微孔处应变场分析 | 第63-65页 |
5.5.1 DIC分析步骤 | 第63-64页 |
5.5.2 微孔试样DIC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5.5.3 临界应变结果与分析 | 第65页 |
5.6 小结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以及获奖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