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案件情况 | 第12-13页 |
(一)案情简介及裁判观点 | 第12页 |
(二)案件争议焦点 | 第12-13页 |
二、国内关于被动使用的法律定位及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一)我国立法上对被动使用的模糊态度 | 第13-14页 |
(二)司法实践中对被动使用的态度转变 | 第14-15页 |
(三)学界观点的百家争鸣 | 第15-17页 |
三、国外关于被动使用的法律保护及启示 | 第17-19页 |
(一)美国的公众使用规则简述 | 第17-18页 |
(二)澳大利亚“barefoot”一案 | 第18页 |
(三)国外理论及实践于我国在被动使用定性问题之启示 | 第18-19页 |
四、商标被动使用相关问题分析 | 第19-27页 |
(一)商标本质 | 第19-22页 |
(二)商标权的产生和取得 | 第22-23页 |
(三)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 | 第23-25页 |
(四)被动使用行为的性质 | 第25-27页 |
五、认可被动使用法律地位的法理依据及实践需要 | 第27-33页 |
(一)认可被动使用法律地位是商标本质所决定的 | 第27-28页 |
(二)承认被动使用法律地位符合自然法理论 | 第28-29页 |
(三)承认被动使用法律地位不违背商标权的财产属性、私权属性 | 第29-31页 |
(四)承认被动使用法律地位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 第31-33页 |
六、被动使用问题处理建议 | 第33-36页 |
(一)构建并让大众接受商标、商标使用及商标权取得理论体系模型 | 第33-34页 |
(二)对商标法体系相关法条进行修改并适时制定相关司法解释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