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北鼻状构造沙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及非构造圈闭成因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2 工区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 第19-22页 |
1.4.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9-20页 |
1.4.2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永北地区地质概况 | 第22-25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2.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3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永北地区沙三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 第25-35页 |
3.1 地震层序划分方案 | 第25-28页 |
3.1.1 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层序界面 | 第25-27页 |
3.1.2 地震层序格架 | 第27-28页 |
3.2 单井层序划分方案 | 第28-30页 |
3.2.1 钻井岩心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29页 |
3.2.2 测录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29-30页 |
3.3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30-35页 |
3.3.1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划分方案 | 第30-31页 |
3.3.2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典型剖面 | 第31-35页 |
第四章 永北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特征 | 第35-81页 |
4.1 沉积相标志特征 | 第35-47页 |
4.1.1 残存古地貌特征 | 第35页 |
4.1.2 岩石学特征 | 第35-37页 |
4.1.3 粒度结构特征 | 第37-40页 |
4.1.4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0-45页 |
4.1.5 测井相特征 | 第45-47页 |
4.2 单井沉积学特征 | 第47-59页 |
4.2.1 永气2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47-48页 |
4.2.2 永75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48页 |
4.2.3 永781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48-52页 |
4.2.4 永93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52-56页 |
4.2.5 永95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56-58页 |
4.2.6 永96井单井沉积学分析 | 第58-59页 |
4.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59-64页 |
4.3.1 近岸水下扇沉积相 | 第59-61页 |
4.3.2 扇三角洲沉积相 | 第61-64页 |
4.4 地震属性提取及岩相解释 | 第64-70页 |
4.4.1 地震属性的提取 | 第64页 |
4.4.2 地震属性的岩相解释 | 第64-66页 |
4.4.3 砂砾岩的地震属性识别分析 | 第66-70页 |
4.5 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 | 第70-78页 |
4.5.1 沉积相剖面演化特征 | 第70-73页 |
4.5.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73-78页 |
4.6 沉积演化模式的建立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永北地区非构造圈闭成因 | 第81-89页 |
5.1 非构造圈闭封堵条件 | 第81-86页 |
5.1.1 顶板条件 | 第81-83页 |
5.1.2 侧向遮挡条件 | 第83-86页 |
5.2 非构造圈闭发育机理 | 第86-87页 |
5.2.1 风化粘土层垂向封堵 | 第86页 |
5.2.2 稠油带侧向封堵 | 第86-87页 |
5.3 非构造圈闭发育模式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