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9-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3 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第2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1.1 金融集聚的内涵 | 第12-13页 |
2.2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2.1 金融集聚辐射内涵 | 第13页 |
2.2.2 金融集聚辐射的传导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2.2.3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 | 第14-15页 |
2.2.4 金融集聚的辐射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 第15-16页 |
2.3 文献简评 | 第16-18页 |
第3章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及金融集聚辐射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3.1 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 | 第18页 |
3.2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总体评价 | 第18-27页 |
3.2.1 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产业发展态势 | 第18-21页 |
3.2.2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发展总体概况 | 第21-24页 |
3.2.3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集聚态势评析 | 第24-26页 |
3.2.4 长江经济带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态势评析 | 第26-27页 |
3.3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 | 第28-33页 |
4.1 金融集聚测度方法 | 第28-30页 |
4.2 金融集聚辐射范围测度方法 | 第30-31页 |
4.3 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 | 第31-33页 |
第5章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辐射效应实证分析 | 第33-50页 |
5.1 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金融集聚度测算 | 第33-38页 |
5.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3-35页 |
5.1.2 长江经济带十一个省市金融集聚度测度 | 第35-38页 |
5.2 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辐射范围及强度测算 | 第38-43页 |
5.2.1 中心省市金融集聚辐射范围测算--基于威尔逊最大熵模型 | 第38-39页 |
5.2.2 长江经济带中心省市的辐射力强度---基于引力模型 | 第39-43页 |
5.2.3 小结 | 第43页 |
5.3 中心省市金融集聚辐射效应研究 | 第43-50页 |
5.3.1 上海市金融集聚和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的经济增长 | 第43-49页 |
5.3.2 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6.2.1 强化中心省市的金融集聚辐射效应 | 第51页 |
6.2.2 辐射效应的客体应加强自身金融市场建设 | 第51-52页 |
6.2.3 加强长江经济带上各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 | 第52页 |
6.2.4 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