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8页 |
1.1 植物体中磷的生理功能 | 第17页 |
1.2 土壤中磷的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1.3 植物对磷胁迫的适应性机制 | 第18-20页 |
1.3.1 根结构的变化 | 第18-19页 |
1.3.2 植物根系与菌根共生 | 第19页 |
1.3.3 根系产生分泌物 | 第19-20页 |
1.3.4 植物体中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20页 |
1.4 磷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4.1 Pht1亚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2 Pht2亚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3 Pht3亚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4 Pht4亚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5 作物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页 |
1.6 基因最小表达框和SAR序列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7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番茄SlPht3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2.1.2 菌种和载体 | 第28页 |
2.1.3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2.1.4 引物合成和测序 | 第28页 |
2.1.5 相关培养基的配制 | 第28-29页 |
2.1.6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2.1.7 引物的设计和序列分析软件 | 第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2.3.1 番茄SlPht3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2.3.2 番茄磷转运蛋白SlPht3的跨膜域和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2.3.3 番茄磷转运蛋白SlPht3的同源性分析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及小麦转化 | 第34-43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3.1.2 载体 | 第34页 |
3.1.3 试验试剂 | 第34-35页 |
3.1.4 试验仪器 | 第35页 |
3.1.5 引物的设计 | 第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3.2.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3.2.2 小麦的转化 | 第36-37页 |
3.2.3 半定量RT-PCR | 第37页 |
3.2.4 Southern blotting | 第37-38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3.1 转化小麦的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3.3.2 SlPht3基因过表达载体的验证 | 第39-40页 |
3.3.3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 第40-41页 |
3.3.4 基因稳定表达的验证和拷贝数分析 | 第41-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水培试验条件下转SlPh3基因小麦株系生理代谢指标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43-55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3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43页 |
4.1.3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3-47页 |
4.2.1 小麦种子的选取和处理 | 第44页 |
4.2.2 样品的采集 | 第44页 |
4.2.3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4页 |
4.2.4 根系扫描 | 第44页 |
4.2.5 植物生理指标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44-47页 |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7页 |
4.4 结果 | 第47-54页 |
4.4.1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表型特征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47-48页 |
4.4.2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生物量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48-49页 |
4.4.3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根系表型特征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49-50页 |
4.4.4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根系参数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0-51页 |
4.4.5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生理指标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1-53页 |
4.4.6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养分含量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转SlPht3基因小麦生物量和养分累积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5-62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55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55页 |
5.1.3 试验试剂 | 第55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1 试验材料的选取 | 第55页 |
5.2.2 试验地概况 | 第55-56页 |
5.2.3 试验处理 | 第56页 |
5.2.4 采集图片 | 第56页 |
5.2.5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6页 |
5.2.6 植物生理指标和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5.2.7 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5.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7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5.4.1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表型特征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7-58页 |
5.4.2 孕穗期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SPAD值的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8页 |
5.4.3 收获期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生物量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8-59页 |
5.4.4 收获期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养分含量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59-61页 |
5.4.5 转SlPht3基因小麦株系产量对磷营养的应答 | 第61页 |
5.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第62-66页 |
6.1 讨论 | 第62-64页 |
6.2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