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导论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概述 | 第16-20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概念与作用 | 第16-18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概念 | 第16页 |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作用 | 第16-18页 |
·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20页 |
3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实例分析 | 第20-25页 |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的基本情况 | 第20-21页 |
·2007 年深圳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以下简称“07 深中小债”) | 第20页 |
·2007 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以下简称“07 中关村”) | 第20页 |
·2009 年大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以下简称“09 大连中小债”) | 第20-21页 |
·我国已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特征、发行要素和发行程序 | 第21-25页 |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特征 | 第21-23页 |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要素 | 第23页 |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程序 | 第23-25页 |
4 已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担保体系过度依赖政府信用 | 第25-27页 |
·“07 深中小债”、“07 中关村”和“09 连中小”担保体系的分析 | 第25-26页 |
·担保体系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对联合发债企业设置过高门槛 | 第27页 |
·已发行集合债券丧失应有的时间、成本优势 | 第27-29页 |
·融资成本过高 | 第27-28页 |
·审批程序复杂,时间成本过高 | 第28-29页 |
·未建立特殊制度保护投资人利益 | 第29页 |
·缺少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 | 第29-30页 |
·募集资金用途存在法律障碍 | 第30-31页 |
·利率缺乏风险机制和价格弹性 | 第31-33页 |
5 健全集合债券的信用担保体系 | 第33-44页 |
·集合债券信用担保体系相关理论分析 | 第33-35页 |
·信用担保产生的经济学基础 | 第33-34页 |
·担保机构的作用与分类 | 第34-35页 |
·集合债券担保运作方式 | 第35页 |
·政府在集合债券担保体系中的定位 | 第35页 |
·逐步引入服务集合债券的商业信用担保公司 | 第35-38页 |
·引入集合债券商业担保公司的制度安排 | 第36页 |
·完善商业担保公司风险控制 | 第36-37页 |
·完善政府扶助商业担保公司的相关法律 | 第37-38页 |
·组建中小企业会员制担保机构 | 第38-42页 |
·会员制担保机构的特征 | 第38页 |
·会员制担保机构的模式设计 | 第38-40页 |
·完善会员制担保机构的相关法律 | 第40页 |
·会员制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 | 第40-41页 |
·政府在会员担保机构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建立集合担保模式 | 第42页 |
·完善第三方担保 | 第42-44页 |
·第三方担保的优势 | 第42-43页 |
·完善第三方担保的法律规定 | 第43-44页 |
6 完善集合债券融资模式的其他建议 | 第44-52页 |
·完善集合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议 | 第44-46页 |
·信用评级机构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 第44-45页 |
·增强集合债券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 第45-46页 |
·完善集合债券持有人保护的特殊法律安排 | 第46-50页 |
·完善集合债券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48页 |
·培育集合债券机构投资者 | 第48-49页 |
·增强集合债券的流动性 | 第49-50页 |
·分别开立集合偿债专户 | 第50页 |
·向保险公司投保 | 第50页 |
·扩大募集资金用途 | 第50-51页 |
·完善集合债券的利率制度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