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视错觉”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视错觉”引入服装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途径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途径 | 第15页 |
1.5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视错觉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第17-27页 |
2.1 视错觉的概念 | 第17页 |
2.2 视错觉产生的原因 | 第17-18页 |
2.2.1 外部因素 | 第17-18页 |
2.2.2 内部因素 | 第18页 |
2.2.2.1 生理因素 | 第18页 |
2.2.2.2 心理因素 | 第18页 |
2.3 视错觉图形的分类及原理 | 第18-26页 |
2.3.1 形态错觉 | 第18-24页 |
2.3.1.1 长短错觉 | 第19-21页 |
2.3.1.2 面积大小错觉 | 第21-23页 |
2.3.1.3 扭曲错觉 | 第23-24页 |
2.3.2 分割错觉 | 第24页 |
2.3.3 远近错觉 | 第24页 |
2.3.4 空间错觉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视错觉与男风衣造型设计的关系 | 第27-36页 |
3.1 男风衣中视错图形的实现原理 | 第27-29页 |
3.1.1 绘画原理 | 第27页 |
3.1.2 透视与比例原理 | 第27-28页 |
3.1.3 形态与结构原理 | 第28-29页 |
3.2 与男风衣设计关联性较高的视错觉类型 | 第29-34页 |
3.2.1 平面视错 | 第29-31页 |
3.2.2 结构视错 | 第31-32页 |
3.2.3 立体视错 | 第32页 |
3.2.4 正反视错 | 第32-33页 |
3.2.5 动态视错 | 第33-34页 |
3.3 视错觉对男风衣造型设计的辅助作用 | 第34-36页 |
3.3.1 调整人体比例与高度 | 第34-35页 |
3.3.2 强调风衣形态 | 第35页 |
3.3.3 修饰人体轮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形态错觉在男风衣款式与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 第36-44页 |
4.1 不同形态的“线”对男风衣造型设计的视觉影响 | 第36-37页 |
4.2 形态错觉在男风衣细节设计中的体现 | 第37-43页 |
4.2.1 衣领设计 | 第37-38页 |
4.2.2 肩部结构设计 | 第38-41页 |
4.2.2.1 尺度错觉在肩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4.2.2.2 面积错觉在肩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4.2.3 胸腰结构设计 | 第41-43页 |
4.2.3.1 尺度错觉在胸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第41页 |
4.2.3.2 扭曲错觉在胸腰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形态错觉在男风衣款式与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第44-55页 |
5.1 设计作品整体款式造型的视错效果分析 | 第44-52页 |
5.2 设计作品色彩与面料的选择 | 第52-54页 |
5.2.1 色彩的选择 | 第52-53页 |
5.2.1.1 面料色彩的选择 | 第52-53页 |
5.2.1.2 缝纫线色彩的选择 | 第53页 |
5.2.2 面料的选择 | 第53-54页 |
5.3 成衣作品展示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6.1.1 视错觉在男风衣款式结构设计中的创新之处 | 第56页 |
6.1.2 视错觉在男风衣款式结构设计中的难点 | 第56-57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