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研究 | 第8-9页 |
1.2.2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研究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国有企业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15页 |
2.1 我国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 | 第12页 |
2.2 国有企业的性质 | 第12-15页 |
3 我国国有企业及功能定位的发展历程 | 第15-20页 |
3.1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 | 第15页 |
3.1.2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 | 第15页 |
3.1.3 制度创新时期的国有企业 | 第15-16页 |
3.1.4 战略调控阶段的国有企业 | 第16页 |
3.1.5 分类改革阶段的国有企业 | 第16-17页 |
3.2 不同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变迁 | 第17-20页 |
3.2.1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17页 |
3.2.2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17-18页 |
3.2.3 制度创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18页 |
3.2.4 战略调控阶段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18页 |
3.2.5 分类改革阶段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 第18-20页 |
4 K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第20-37页 |
4.1 K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 第21-22页 |
4.2 K市国有公司改革现状 | 第22-25页 |
4.2.1 K市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4.2.2 K市国企改革的重点 | 第23-25页 |
4.3 K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 第25-35页 |
4.3.1 将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到建设工业强市的战略地位 | 第25页 |
4.3.2 完善基础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 第25-26页 |
4.3.3 优化所有制结构,实施国有资产稳步有序退出 | 第26-27页 |
4.3.4 存量引增量,全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 第27-28页 |
4.3.5 提升打造新平台,全面推进投融资公司改革 | 第28-29页 |
4.3.6 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 第29-30页 |
4.3.7 严格履行程序,严控改革过程的合法性 | 第30-31页 |
4.3.8 统筹兼顾,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有效均衡 | 第31页 |
4.3.9 构建科学完善的治理结构,加强各层级人员部门的联动作用 | 第31-32页 |
4.3.10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租赁行为,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 第32页 |
4.3.11 在监管企业中推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 第32-33页 |
4.3.12 合理保障改制企业职工的权益 | 第33-35页 |
4.4 K市国有企业改革成效 | 第35-37页 |
4.4.1 改善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和效益 | 第35页 |
4.4.2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资产结构得到改善 | 第35-36页 |
4.4.3 完善了国有企业监管和考核制度 | 第36-37页 |
5 新形势下对K市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转化的思路 | 第37-40页 |
5.1 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 | 第37页 |
5.2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 | 第37-38页 |
5.3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 第38页 |
5.4 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 第38页 |
5.5 促进国有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 第38-40页 |
6 结语 | 第40-46页 |
6.1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40-41页 |
6.2 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 第41-42页 |
6.2.1 对具备经营性功能国有企业的管理 | 第41-42页 |
6.2.2 对具备公共性功能国有企业的管理 | 第42页 |
6.2.3 对兼具公共性功能和经营性功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 | 第42页 |
6.3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42-43页 |
6.4 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和收益分享制度 | 第43页 |
6.5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43-44页 |
6.6 加强对中介服务体系的培育 | 第44页 |
6.7 强化党建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 第44-45页 |
6.8 积极推进工会建设以及和谐企业的构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