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人格权商品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4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二 文献综述第11-12页
    三 研究思路第12-13页
    四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现状第14-20页
    第一节 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立法缺陷第14-16页
        一 我国现有法律对人格标识的种类设定范围过于狭窄第15页
        二 我国现有法律对人格权商品化的保护相对滞后第15-16页
    第二节 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司法现状第16-17页
        一 人格权商品化的经济价值认定困难第16页
        二 人格权商品化中财产利益保护的局限性第16-17页
    第三节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理论障碍第17-20页
        一 知识产权说第18页
        二 商事人格权说第18页
        三 人格权说第18-20页
第二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理论基础第20-24页
    第一节人格权商品化的哲学基础第20-21页
        一 财产权劳动理论第20-21页
        二 康德的自由意志论第21页
    第二节人格权商品化的经济基础第21页
    第三节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学基础第21-24页
        一 宪法第22-23页
        二 民法第23-24页
第三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现实需求第24-29页
    第一节 标表性人格权的可利用价值第24-25页
        一 肖像的可利用价值第24-25页
        二 姓名的可利用价值第25页
        三 声音的可利用价值第25页
    第二节 部分人格权权能的可分离性第25-26页
    第三节 人格权财产价值的可继承性第26-28页
    第四节 人格权被侵害后的可赔偿性第28-29页
第四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影响第29-32页
    第一节 人格权商品化对人格权性质的影响第29-30页
        一 传统人格权的专属性第29页
        二 专属性特征淡化第29-30页
    第二节 人格权商品化对人格权内容的影响第30-31页
    第三节 人格权商品化对人格权效力的影响第31-32页
        一 传统人格权的消极保护第31页
        二 商品化人格权的积极利用第31-32页
第五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比较法考察第32-39页
    第一节 英美法系的人格权商品化制度第32-33页
        一 双重权利模式——隐私权模式的发展第32页
        二 双重权利模式——公开权模式的发展第32-33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人格权商品化制度第33-36页
        一 德国的统一权利模式第33-34页
        二 日本的商业形象制度第34-36页
    第三节 人格权商品化保护的优劣比较第36-39页
        一 权利性质上的区别第36页
        二 保护范围的不同第36-37页
        三 保护方式和程度上的不同第37页
        四 关于人格权商品化财产的继承和转让问题第37-39页
第六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立法完善第39-46页
    第一节 人格权商品化范围的约束原则第39-40页
        一 平等自愿原则第40页
        二 公序良俗原则第40页
        三 权利用尽原则第40页
    第二节 人格权商品化中财产损害赔偿认定的完善第40-46页
        一 财产损害赔偿构成的再审视第40-41页
        二 人格权商品化侵权判定的路径优化第41-43页
        三 财产损害赔偿形式的完善第43-44页
        四 财产损害赔偿数额认定标准的优化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宅基地使用权的设立
下一篇:“村民房屋自治拆迁”的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