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5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氧化苦参碱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3 脉冲片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4 课题目的意义第14-15页
2 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5-28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仪器与试药第15页
        2.2.1 仪器第15页
        2.2.2 试药第15页
    2.3 色谱条件第15-16页
    2.4 溶液的配制第16页
        2.4.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第16页
        2.4.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第16页
        2.4.3 空白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16页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6-17页
        2.5.1 流动相中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6页
        2.5.2 人工胃液中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6-17页
        2.5.3 人工肠液中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7页
    2.6 专属性考察第17-19页
    2.7 精密度试验第19-24页
        2.7.1 流动相中精密度试验第19-21页
        2.7.2 人工胃液中精密度试验第21-22页
        2.7.3 人工肠液中精密度试验第22-24页
    2.8 稳定性试验第24页
        2.8.1 流动相中稳定性试验第24页
        2.8.2 人工胃液中稳定性试验第24页
        2.8.3 人工肠液中稳定性实验第24页
    2.9 重复性试验第24-25页
        2.9.1 流动相中重复性试验第24-25页
        2.9.2 人工胃液中重复性试验第25页
        2.9.3 人工肠液中重复性试验第25页
    2.10 回收率试验第25-26页
        2.10.1 流动相中回收率试验第25-26页
        2.10.2 人工胃液中回收率试验第26页
        2.10.3 人工肠液中回收率试验第26页
    2.11 原料药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2.12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片芯的制备工艺研究第28-43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仪器与试药第28-29页
        3.2.1 仪器第28页
        3.2.2 试药第28-29页
    3.3 剂量设计第29页
    3.4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速释片芯的制备工艺研究第29-35页
        3.4.1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速释片芯的单因素考察第29-33页
        3.4.2 正交设计优化速释片芯的最佳处方第33-34页
        3.4.3 速释片芯的最佳处方验证第34-35页
    3.5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肠粘附缓释片芯的制备工艺研究第35-41页
        3.5.1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肠粘附型缓释片芯工艺处方的单因素考察第35-38页
        3.5.2 正交设计考察肠粘附片芯的最佳处方第38-39页
        3.5.3 肠粘附片芯的最佳处方验证第39-40页
        3.5.4 肠粘附片芯的释药模型和释放机制研究第40-41页
    3.6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片芯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确定第41-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包衣液的处方筛选第43-51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仪器与试药第43页
        4.2.1 仪器第43页
        4.2.2 试药第43页
    4.3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包衣的制备方法第43-50页
        4.3.1 丙烯酸树脂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例对时滞系统的影响第44-45页
        4.3.2 增塑剂的用量对时滞系统的影响第45-46页
        4.3.3 包衣增重对时滞系统的影响第46-48页
        4.3.4 包衣液处方优化第48-49页
        4.3.5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最优处方工艺验证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氧化苦参碱脉冲片的质量初步评价第51-54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仪器与试药第51页
        5.2.1 仪器第51页
        5.2.2 试药第51页
    5.3 外观第51页
    5.4 重量差异第51-52页
    5.5 累积释放度测定第52-53页
        5.5.1 实验方法第52页
        5.5.2 累积释放曲线的绘制第52-53页
    5.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讨论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OATPs/Oatps介导的参麦方效应组分对麦冬皂苷D肝脏转运的影响及其配伍机理研究
下一篇:秦皮乙素对荷瘤小鼠红细胞膜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