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攻击 | 第9-12页 |
1.1.1 概念界定 | 第9页 |
1.1.2 攻击的分类 | 第9-10页 |
1.1.3 攻击的理论依据 | 第10-12页 |
1.2 注意偏向 | 第12-16页 |
1.2.1 注意偏向的含义 | 第12-13页 |
1.2.2 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 | 第13-16页 |
1.3 攻击性与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3 研究一 | 第18-29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3.3.3 研究设计 | 第19页 |
3.3.4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19-26页 |
3.4.1 大学生攻击性及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3.4.2 攻击性得分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20页 |
3.4.3 攻击性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20-21页 |
3.4.4 攻击性得分在专业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21-22页 |
3.4.5 年级与性别对于攻击性的效应 | 第22-23页 |
3.4.6 不同性别大学生攻击总分及各维度随年龄变化情况 | 第23-26页 |
3.5 结果讨论 | 第26-29页 |
3.5.1 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 第26-27页 |
3.5.2 大学生攻击性的年级差异 | 第27页 |
3.5.3 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 第27-28页 |
3.5.4 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与年纪的关系 | 第28-29页 |
3.6 结论 | 第29页 |
4 研究二 | 第29-38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4.3.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4.3.2 研究材料 | 第30页 |
4.3.3 仪器和设备 | 第30页 |
4.3.4 研究设计 | 第30页 |
4.3.5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31-36页 |
4.4.1 被试选择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页 |
4.4.2 不同性别、不同攻击性的被试根据视频进行判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页 |
4.4.3 被试根据视频进行判断的重复测验方差分析 | 第31-33页 |
4.4.4 不同性别攻击性的被试做消极选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4.4.5 被试选择消极感受的重复测验方差分析 | 第34-36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36-37页 |
4.5.1 不同攻击性的被试根据视频进行判断的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4.5.2 不同攻击性的被试敌意性归因的差异分析 | 第37页 |
4.6 结论 | 第37-38页 |
5 研究三 | 第38-44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5.3.1 研究对象 | 第38页 |
5.3.2 研究材料 | 第38-39页 |
5.3.3 仪器和设备 | 第39页 |
5.3.4 研究设计 | 第39页 |
5.3.5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39-42页 |
5.4.1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5.4.2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的重复测验方差分析 | 第39-41页 |
5.4.3 视频与音频不一致条件下,不同攻击性被试所做选择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5.4.4 视频与音频不一致条件下,被试根据视频进行判断的重复测验方差分析 | 第42页 |
5.4.5 视频与音频不一致条件下,被试选择消极的重复测验方差分析 | 第42页 |
5.5 结果讨论 | 第42-44页 |
5.5.1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的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5.5.2 视频与音频不一致情况下,不同攻击性的被试根据视频进行判断的差异分析 | 第43页 |
5.5.3 视频与音频不一致情况下,不同攻击性的被试判断为消极感受的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5.6 结论 | 第44页 |
6 总数据的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6.1 看完视频与未看完视频的被试选择频率配对样本T检验 | 第44页 |
6.2 低攻击性被试看完视频与未看完视频的选择频率配对样本T检验 | 第44-45页 |
6.3 高攻击性被试看完视频与未看完视频的选择频率配对样本T检验 | 第45页 |
6.4 讨论 | 第45-46页 |
6.4.1 看完视频与未看完视频的被试选择频率的差异分析 | 第45页 |
6.4.2 低攻击性被试看完视频与未看完视频的选择频率的差异分析 | 第45页 |
6.4.3 高攻击性被试看完视频与未看完视频的选择频率的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6.5 结论 | 第4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7.1 综合讨论 | 第46-47页 |
7.2 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