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3-16页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1.2.3 对文献的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行政事业性收费基础理论 | 第18-27页 |
2.1 行政事业性收费概述 | 第18-19页 |
2.1.1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1页 |
2.2.2 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 | 第21页 |
2.2.3 负外部效应的矫正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收益负担理论 | 第22页 |
2.3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权益保护的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2.3.1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2.3.2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权益的内容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7-33页 |
3.1 我国行政事业性相对人保护制度现状 | 第27-29页 |
3.1.1 我国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立法现状 | 第27-28页 |
3.1.2 我国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保护现状 | 第28-29页 |
3.2 我国相对人权益保护的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2.1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保护立法缺失 | 第29页 |
3.2.2 收费执法机构设置不合理容易产生乱收费 | 第29-30页 |
3.2.3 行政事业性收费不透明且救济途径不畅通 | 第30-31页 |
3.2.4 收费执法机构违法成本低且相对人维权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3.3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33-39页 |
4.1 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保护的国际经验 | 第33-36页 |
4.1.1 德国 | 第33-34页 |
4.1.2 捷克 | 第34页 |
4.1.3 加拿大 | 第34-35页 |
4.1.4 日本 | 第35页 |
4.1.5 美国 | 第35-36页 |
4.2 国外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4.2.1 相对人保护立法体系完善 | 第36页 |
4.2.2 相对人权利内容明确具体 | 第36-37页 |
4.2.3 收费审批程序规范 | 第37页 |
4.2.4 法律监督完善 | 第37-38页 |
4.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权益保护的对策 | 第39-45页 |
5.1 完善立法体系 | 第39-40页 |
5.1.1 提高相对人权益保护的立法层次 | 第39页 |
5.1.2 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相对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5.2 改革收费执法机构与执法程序 | 第40-41页 |
5.2.1 优化收费执法机构的内部设置 | 第40页 |
5.2.2 简化收费执法机构的审批程序 | 第40-41页 |
5.2.3 提高收费执法机构的违法成本 | 第41页 |
5.3 推进收费公开 | 第41-42页 |
5.3.1 努力完善“定价听证”制度 | 第41-42页 |
5.3.2 继续推进收费公示制度 | 第42页 |
5.4 充分发挥多元救济途径的作用 | 第42-44页 |
5.4.1 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 | 第42-43页 |
5.4.2 行政赔偿制度 | 第43页 |
5.4.3 司法审查制度 | 第43页 |
5.4.4 其他救济制度 | 第43-44页 |
5.5 提高收费相对人维权意识 | 第44页 |
5.6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5-46页 |
1、结论 | 第45页 |
2、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