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18-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碳减排能力 | 第18页 |
2.1.2 碳汇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20-21页 |
2.3 研究综述 | 第21-30页 |
2.3.1 碳减排能力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3.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23-27页 |
2.3.3 研究述评 | 第27-30页 |
第3章 西部地区经济现状与碳排放情况 | 第30-35页 |
3.1 西部地区资源与经济 | 第30-32页 |
3.1.1 西部资源禀赋 | 第30-31页 |
3.1.2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2 西部地区能耗与碳排放情况 | 第32-34页 |
3.2.1 西部地区能源消费情况 | 第32-33页 |
3.2.2 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方法选择 | 第35-46页 |
4.1 碳减排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40页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5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35-37页 |
4.1.3 构建碳减排能力水平指标体系 | 第37-40页 |
4.2 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40-44页 |
4.2.1 综合评价模型 | 第40-41页 |
4.2.2 熵值法与主成分分析法 | 第41-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5章 西部地区碳减排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第46-62页 |
5.1 西部地区碳减排能力综合评价 | 第46-50页 |
5.1.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46页 |
5.1.2 计算减排能力指标权重系数 | 第46-48页 |
5.1.3 西部10省碳减排综合能力评价分析 | 第48-50页 |
5.2 西部地区碳减排能力差异性比较 | 第50-60页 |
5.2.1 经济减排动力比较分析 | 第50-53页 |
5.2.2 结构调整能力比较分析 | 第53-55页 |
5.2.3 技术改善能力比较分析 | 第55-57页 |
5.2.4 碳排放吸收能力比较分析 | 第57-60页 |
5.3 主要结论 | 第60-62页 |
第6章 西部地区碳减排策略探究 | 第62-66页 |
6.1 西部地区碳减排共性策略 | 第62-64页 |
6.1.1 重视政府减排引导作用,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 第62页 |
6.1.2 紧抓资源能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 | 第62-63页 |
6.1.3 加强技术驱动作用,提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水平 | 第63页 |
6.1.4 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生态固碳作用 | 第63-64页 |
6.2 西部地区区域减排重点策略 | 第64页 |
6.3 西部地区区域碳减排合作策略 | 第64-66页 |
6.3.1 增强产业联合合作,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 第64-65页 |
6.3.2 开展区域技术学习与合作,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 第65页 |
6.3.3 共同开发碳汇项目,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 第65-66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