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带弹性涂层的颗粒阻尼器的理论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 1.2 粘弹性阻尼材料简介 | 第12-13页 |
| 1.3 粘弹性颗粒阻尼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耗能机理 | 第18-26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粘弹性材料及其特性 | 第18-19页 |
| 2.3 带粘弹性涂层的颗粒阻尼器的提出 | 第19-20页 |
| 2.4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耗能机理 | 第20-21页 |
| 2.5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动力学性能 | 第21-25页 |
| 2.6 本章小节 | 第25-26页 |
| 第3章 颗粒层间的摩擦耗能分析 | 第26-42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颗粒阻尼的动态特性 | 第26-27页 |
| 3.3 颗粒层间摩擦耗能数学模型 | 第27-30页 |
| 3.3.1 颗粒层间摩擦力耗能模型 | 第27-30页 |
| 3.3.2 粘弹性涂层的变形耗能模型 | 第30页 |
| 3.3.3 颗粒层间摩擦耗能模型 | 第30页 |
| 3.4 聚氨酯涂层厚度对摩擦耗能效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 3.5 决定聚氨酯材料涂层厚度的因素 | 第32-41页 |
| 3.5.1 颗粒密度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33-35页 |
| 3.5.2 阻尼器长径比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35-36页 |
| 3.5.3 阻尼器直径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36-38页 |
| 3.5.4 颗粒总层数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38-39页 |
| 3.5.5 金属颗粒直径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39-41页 |
| 3.6 小节 | 第41-42页 |
| 第4章 阻尼器内正碰耗能分析 | 第42-83页 |
| 4.1 引言 | 第42页 |
| 4.2 两个带聚氨酯涂层颗粒的正碰模型 | 第42-55页 |
| 4.2.1 粘弹性涂层正碰耗能模型 | 第42-47页 |
| 4.2.2 金属球正碰耗能模型 | 第47-55页 |
| 4.3 涂层颗粒与阻尼器间的正碰模型 | 第55-59页 |
| 4.3.1 粘弹性涂层与阻尼器壁正碰耗能模型 | 第55-58页 |
| 4.3.2 金属球与阻尼器壁正碰耗能模型 | 第58-59页 |
| 4.4 有限元分析验证 | 第59-77页 |
| 4.4.1 有限元仿真分析概述 | 第59-60页 |
| 4.4.2 ANSYS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60页 |
| 4.4.3 LS-DYNA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60-61页 |
| 4.4.4 结果验证 | 第61-77页 |
| 4.5 决定聚氨酯材料涂层厚度的因素 | 第77-82页 |
| 4.5.1 初始速度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77-79页 |
| 4.5.2 颗粒直径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79-80页 |
| 4.5.3 颗粒密度对于涂层厚度的影响作用 | 第80-82页 |
| 4.6 小节 | 第82-83页 |
| 第5章 阻尼器内斜碰耗能分析 | 第83-96页 |
| 5.1 引言 | 第83页 |
| 5.2 摩擦耗能理论公式 | 第83-86页 |
| 5.3 两个带聚氨酯涂层颗粒的摩擦模型 | 第86-92页 |
| 5.3.1 颗粒密度对摩擦耗能的影响 | 第89-90页 |
| 5.3.2 入射角度对摩擦耗能的影响 | 第90-91页 |
| 5.3.3 初始速度对摩擦耗能的影响 | 第91-92页 |
| 5.4 聚氨酯涂层颗粒的总体耗能模型 | 第92-94页 |
| 5.4.1 颗粒密度对正碰耗能的影响 | 第92-93页 |
| 5.4.2 入射角度对正碰耗能的影响 | 第93-94页 |
| 5.4.3 初始速度对正碰耗能的影响 | 第94页 |
| 5.5 小结 | 第94-9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 6.1 结论 | 第96页 |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