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论文

分税制与中国的城镇化--来自地方政府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5-8页
英文摘要第8-11页
第1章 导论第16-32页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第16-19页
    1.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文献综述第20-27页
        1.3.1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第20-21页
        1.3.2 城镇化现状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1.3.3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第23-26页
        1.3.4 财政分权对城镇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第27-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4.2 数据来源第28页
    1.5 研究结构和内容第28-30页
    1.6 研究的创新点第30-32页
第2章 中国城镇化背后的财政力量:历史回顾第32-47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计划经济年代的城镇化与财政体制安排第33-36页
        2.2.1 1949年——1957年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和城镇化恢复第33-34页
        2.2.2 1958年——1977年财政分权调整期和城镇化的停滞第34-36页
    2.3 改革开放到1993年的城镇化恢复阶段与财政包干制第36-38页
        2.3.1 财政包干制下乡镇企业的繁荣第36-37页
        2.3.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沿海城市发展第37-38页
    2.4 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第38-46页
        2.4.1 财政分权框架下地方政府受到的激励第40-41页
        2.4.2 财政收入中央集权引致的土地扩张第41-44页
        2.4.3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导致公共服务滞后第44-45页
        2.4.4 城镇化现状背后的财政逻辑第45-46页
    2.5 总结第46-47页
第3章 城镇化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式:国际经验与比较第47-65页
    3.1 城镇化发展阶段的文献回顾第47-49页
    3.2 城镇化的理论辨析第49-51页
        3.2.1 人.集聚: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第49-50页
        3.2.2 空间集聚: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和中心-外围模型第50-51页
    3.3 国际城镇化的模式第51-58页
        3.3.1 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模式第51-53页
        3.3.2 东亚新兴国家的城镇化模式第53-55页
        3.3.3 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模式第55-56页
        3.3.4 俄罗斯、印度的城镇化模式第56-58页
    3.4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第58-64页
        3.4.1 数据、指标和模型第58-59页
        3.4.2 基本的计量回归结果第59-61页
        3.4.3 稳健性检验第61-63页
        3.4.4 对中国的检验第63-64页
    3.5 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城镇化:户籍、土地制度的分析第65-85页
    4.1 户籍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第65-73页
        4.1.1 户籍制度的发展历史第65-70页
        4.1.2 城市户籍的附着利益第70-71页
        4.1.3 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第71-73页
    4.2 我国土地征用的发展与现状第73-75页
    4.3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城镇化的现状分析第75-78页
    4.4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城镇化的理论模型第78-85页
        4.4.1 理论分析第78-81页
        4.4.2 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的数理模型第81-85页
    4.5 小结第85页
第5章 土地、人.城镇化脱节与财政收入集权第85-104页
    5.1 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收入集权第85-89页
    5.2 财政收入集权与城市土地扩张第89页
    5.3 数据、变量与计量模型第89-91页
        5.3.1 土地城镇化与人.城镇化的度量第89-91页
        5.3.2 计量模型第91页
    5.4 实证结果分析第91-103页
        5.4.1 地方政府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绝对值第91-93页
        5.4.2 人均税收收入第93-94页
        5.4.3 分税种讨论第94-97页
        5.4.4 税收损失的影响第97-98页
        5.4.5 财政自给率的影响第98-103页
    5.5 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土地、人.城镇化脱节与转移支付第104-120页
    6.1 引言第104-105页
    6.2 转移支付政策的演变过程第105-108页
    6.3 数据、变量与计量模型第108-111页
        6.3.1 变量与数据第108-109页
        6.3.2 计量模型第109-111页
    6.4 实证结果分析第111-119页
        6.4.1 转移支付所占比例第111-114页
        6.4.2 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第114-116页
        6.4.3 分地区的结果第116-119页
    6.5 小结第119-120页
第7章 城市空间、人.规模与地方政府规模第120-135页
    7.1 引言第120-121页
    7.2 政府规模与城市规模的文献回顾第121-124页
    7.3 数据、变量和计量方法第124-127页
        7.3.1 变量与数据第124页
        7.3.2 计量模型第124-127页
    7.4 实证结果分析第127-132页
        7.4.1 以城市非农业人.衡量的城市人.规模第127-130页
        7.4.2 以市辖区人.衡量的城市人.规模第130-131页
        7.4.3 以建成区面积衡量的城市空间规模第131-132页
    7.5 地区差距的解释第132-134页
    7.6 小结第134-135页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5-141页
    8.1 本文主要结论第135-137页
    8.2 政策建议第137-139页
        8.2.1 调整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划分第137-138页
        8.2.2 加大以均衡为目的的转移支付力度第138-139页
        8.2.3 实现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第139页
    8.3 本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钱锺书的唐诗观研究
下一篇:证券市场背信行为刑罚规制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