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目标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烃源岩特征研究 | 第11页 |
1.2.2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工区地质概况 | 第14-26页 |
2.1 工区位置及勘探现状 | 第14-16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6-21页 |
2.2.1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6-19页 |
2.2.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9-20页 |
2.2.3 断裂特征 | 第20-21页 |
2.3 地层层序特征 | 第21-24页 |
2.4 沉积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烃源岩及沉积储层特征 | 第26-36页 |
3.1 烃源岩特征 | 第26-29页 |
3.1.1 烃源岩的时空展布特征 | 第26页 |
3.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28页 |
3.1.3 油气资源量计算 | 第28-29页 |
3.2 沉积储层特征 | 第29-34页 |
3.2.1 岩石学特征 | 第29-30页 |
3.2.2 储集性能特征 | 第30-31页 |
3.2.3 沉积相特征 | 第31-34页 |
3.3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特征 | 第36-42页 |
4.1 油藏类型及分布 | 第36-39页 |
4.1.1 构造油藏 | 第36-38页 |
4.1.2 地层油藏 | 第38-39页 |
4.1.3 复合油藏 | 第39页 |
4.2 油气成藏条件 | 第39-42页 |
4.2.1 油源条件 | 第39-40页 |
4.2.2 沉积储层条件 | 第40页 |
4.2.3 构造条件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典型地区解剖与有利目标优选 | 第42-57页 |
5.1 赛乌苏构造 | 第42-46页 |
5.1.1 地层、沉积特征 | 第43-44页 |
5.1.2 构造特征 | 第44页 |
5.1.3 烃源岩特征 | 第44-45页 |
5.1.4 成藏模式 | 第45页 |
5.1.5 有利目标 | 第45-46页 |
5.2 土牧尔构造 | 第46-51页 |
5.2.1 地层、沉积特征 | 第47-48页 |
5.2.2 构造特征 | 第48页 |
5.2.3 烃源岩特征 | 第48-49页 |
5.2.4 成藏模式 | 第49-50页 |
5.2.5 有利目标 | 第50-51页 |
5.3 红井构造 | 第51-53页 |
5.3.1 地层、沉积特征 | 第51-52页 |
5.3.2 构造特征 | 第52页 |
5.3.3 成藏模式 | 第52-53页 |
5.3.4 下步勘探建议 | 第53页 |
5.4 东部陡带 | 第53-54页 |
5.4.1 地层、沉积特征 | 第53页 |
5.4.2 构造特征 | 第53-54页 |
5.4.3 成藏模式 | 第54页 |
5.4.4 下步勘探建议 | 第54页 |
5.5 巴特构造 | 第54-57页 |
5.5.1 地层、沉积特征 | 第55页 |
5.5.2 构造特征 | 第55页 |
5.5.3 烃源岩特征 | 第55页 |
5.5.4 成藏模式 | 第55-56页 |
5.5.5 下步勘探建议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