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1.2.1 早石炭世地层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早石炭世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3.3 工作量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19页 |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3页 |
| 第三章 剖面岩性特征 | 第23-55页 |
| 3.1 鹿圈屯组剖面岩性特征 | 第23-38页 |
| 3.1.1 鹿圈屯组P1剖面岩性特征 | 第24-27页 |
| 3.1.2 鹿圈屯组 P2 剖面岩性特征 | 第27-29页 |
| 3.1.3 鹿圈屯组P3剖面岩性特征 | 第29-30页 |
| 3.1.4 鹿圈屯组P4剖面岩性特征 | 第30-32页 |
| 3.1.5 鹿圈屯组P5剖面岩性特征 | 第32-34页 |
| 3.1.6 鹿圈屯组P6剖面岩性特征 | 第34-36页 |
| 3.1.7 鹿圈屯组P7剖面岩性特征 | 第36-37页 |
| 3.1.8 岩性小结 | 第37-38页 |
| 3.2 红水泉组实测剖面岩性特征 | 第38-51页 |
| 3.2.1 红水泉组P21剖面岩性特征 | 第38-41页 |
| 3.2.2 红水泉组P22剖面岩性特征 | 第41-42页 |
| 3.2.3 红水泉组P29剖面岩性特征 | 第42-45页 |
| 3.2.4 红水泉组石英砂岩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 第45-50页 |
| 3.2.5 岩性小结 | 第50-51页 |
| 3.3 莫尔根河组实测剖面岩性特征 | 第51-53页 |
| 3.4 早石炭世岩性特征及分布 | 第53-55页 |
| 3.4.1 早石炭世岩性特征 | 第53-54页 |
| 3.4.2 早石炭世岩性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63页 |
| 4.1 常量元素特征 | 第55-56页 |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6-59页 |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第59-63页 |
| 第五章 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63-74页 |
| 5.1 沉积环境特征 | 第63-64页 |
| 5.1.1 陆地边缘滨海沉积体系 | 第63页 |
| 5.1.2 浅海陆棚沉积体系 | 第63-64页 |
| 5.1.3 台地沉积体系 | 第64页 |
| 5.1.4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64页 |
| 5.2 砂体及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4-71页 |
| 5.2.1 砂体展布特征 | 第65-69页 |
| 5.2.2 岩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71页 |
| 5.3 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71-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图版 | 第75-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