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 第一节 “劳资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概述 | 第18-22页 |
| (一)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演进 | 第19-20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本质内涵 | 第20-22页 |
| 二、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 (一) 理论形成的历史性 | 第22页 |
| (二) 理论演进的开放性 | 第22页 |
| (三) 理论内容的科学性 | 第22-23页 |
| (四) 理论渊源的对立统一性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用工制度”的概念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和谐劳资关系本质与特征的阐释 | 第25-30页 |
| 第一节 和谐劳资关系的本质 | 第25-26页 |
| 一、“和谐”的内涵 | 第25-26页 |
| 二、和谐劳资关系的本质 | 第26页 |
| 第二节 和谐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 一、平衡性 | 第26-27页 |
| 二、规范性 | 第27页 |
| 三、法制性 | 第27页 |
| 四、人本性 | 第27页 |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对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启示 | 第27-30页 |
| 一、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之本 | 第28页 |
| 二、正确积极调整劳资关系是和谐劳资关系建设重要内容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中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现况分析 | 第30-44页 |
| 第一节 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30-34页 |
| 一、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构成 | 第30-33页 |
| 二、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特征 | 第33-34页 |
| 第二节 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中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功能分析 | 第34-35页 |
| 一、促进功能 | 第34-35页 |
| 二、抑制功能 | 第35页 |
| 第三节 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中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35-44页 |
| 一、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中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现状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 二、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中我国企业用工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重构企业用工制度,促进劳资关系和谐 | 第44-52页 |
| 第一节 和谐劳资关系视阂下企业用工制度重构的前提 | 第44-45页 |
| 一、深化对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认识 | 第44页 |
| 二、丰富我国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实践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和谐劳资关系视阈下企业用工制度重构的两维度 | 第45-47页 |
| 一、打破体制限制,形成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格局 | 第45-46页 |
| 二、建立协调劳资争议的平等平台,维护全体员工合法权益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和谐劳资关系视阈下企业用工制度重构的三层面 | 第47-52页 |
| 一、国家层面 | 第47-49页 |
| 二、企业层面 | 第49-50页 |
| 三、个人层面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