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 第12-15页 |
二、研究方法与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一章 传统契约制度与近代法律行为的引入 | 第26-50页 |
第一节 传统契约制度 | 第26-38页 |
一、传统契约的内涵与规则 | 第26-32页 |
二、传统契约制度与近代法律行为制度之比较 | 第32-35页 |
三、传统中国法律行为制度的缺失及其原因 | 第35-38页 |
第二节 近代法律行为的引入 | 第38-48页 |
一、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 | 第39-43页 |
二、法律行为制度在立法上的初创 | 第43-45页 |
三、法律行为有效要件体系的形成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二章 近代学者对于有效要件的研究 | 第50-99页 |
第一节 行为能力的界定 | 第51-60页 |
一、行为能力的概念 | 第51-55页 |
二、行为能力与相近概念之辨 | 第55-60页 |
三、行为能力之态样 | 第60页 |
第二节 标的适当的判断 | 第60-80页 |
一、标的可能 | 第61-64页 |
二、标的确定 | 第64-65页 |
三、标的适法之不违反强行法规 | 第65-73页 |
四、标的适法之不违反公序良俗 | 第73-80页 |
第三节 意思表示健全的认定 | 第80-96页 |
一、意思与表示之不一致 | 第81-89页 |
二、意思表示之不自由 | 第89-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三章 近代立法关于有效要件的规定与变迁 | 第99-141页 |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规定 | 第99-117页 |
一、《大清民律草案》相关条文分析 | 第100-108页 |
二、《大清民律草案》与德日相关条文之比较 | 第108-115页 |
三、《大清民律草案》的法源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规定与变迁 | 第117-130页 |
一、《民国民律草案》的起草与规定 | 第117-118页 |
二、《民国民律草案》在术语上的变迁 | 第118-120页 |
三、《民国民律草案》在条文内容上的变迁 | 第120-130页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规定与变迁 | 第130-139页 |
一、《民国民法》的颁行与规定 | 第131-132页 |
二、《民国民法》相关条文的变迁 | 第132-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四章 近代司法关于有效要件的判例 | 第141-178页 |
第一节 相关行为能力的判例 | 第142-149页 |
一、成年年龄及其对行为能力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二、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 | 第144-146页 |
三、妻之行为能力 | 第146-148页 |
四、禁治产人的行为能力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相关法律行为标的的判例 | 第149-166页 |
一、以违背强行法者为标的的法律行为 | 第150-157页 |
二、以违背公序良俗者为标的的法律行为 | 第157-161页 |
三、适法性规则与习惯 | 第161-163页 |
四、其他 | 第163-166页 |
第三节 相关意思表示的判例 | 第166-176页 |
一、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效力 | 第166-170页 |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的效力 | 第170-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176-178页 |
第五章 近代有效要件理论的影响与立法启示 | 第178-218页 |
第一节 在台湾地区的影响与发展 | 第178-192页 |
一、法律行为要件理论的重构 | 第179-181页 |
二、监护宣告取代禁治产宣告 | 第181-186页 |
三、错误理论的现代化 | 第186-192页 |
第二节 在大陆地区的影响与发展 | 第192-200页 |
一、立法与理论的全面中断 | 第192-195页 |
二、影响的恢复 | 第195-198页 |
三、理论上的新发展 | 第198-200页 |
第三节 对我国未来民法典制定的启示 | 第200-218页 |
一、应采“法律行为”之概念 | 第201-204页 |
二、重新界定强行法与公序良俗 | 第204-211页 |
三、完善意思表示瑕疵体系的构建 | 第211-218页 |
结语 | 第218-222页 |
附表 | 第222-242页 |
表一:《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民国民法》相关条文对照表 | 第222-229页 |
表二:北洋政府时期大理院相关判例一览表 | 第229-235页 |
表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最高法院相关判例一览表 | 第235-242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53-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