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3-15页
2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概述第15-26页
    2.1 电子废弃物概念及特征第15-17页
        2.1.1 电子废弃物的概念第15-16页
        2.1.2 电子废弃物的特征第16-17页
    2.2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7-21页
        2.2.1 循环经济理论第18-19页
        2.2.2 风险预防理论第19-20页
        2.2.3 责任扩展理论第20-21页
    2.3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第21-22页
        2.3.1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必要性分析第21-22页
        2.3.2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可行性分析第22页
    2.4 现行有关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规定第22-26页
        2.4.1 法律的规定第23页
        2.4.2 行政法规的规定第23-24页
        2.4.3 部门规章的规定第24-25页
        2.4.4 地方政府规章的规定第25-26页
3 国外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第26-33页
    3.1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第26-30页
        3.1.1 欧盟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第26-28页
        3.1.3 美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第28-29页
        3.1.4 日本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第29-30页
    3.2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30-33页
        3.2.1 建立完善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第30-31页
        3.2.2 完善政府在回收处置中的职责第31页
        3.2.3 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第31-33页
4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3-40页
    4.1 主体责任的规定不完善第33-37页
        4.1.1 生产者责任的规定不全面第33-34页
        4.1.2 政府责任的不完善第34-35页
        4.1.3 消费者责任的规定缺失第35-36页
        4.1.4 其它社会组织的责任规定缺少第36-37页
    4.2 多渠道回收体系不合理第37-38页
        4.2.1 回收模式较为混乱第37-38页
        4.2.2 付费机制缺失第38页
    4.3 法律责任制度与激励制度不完备第38-40页
        4.3.1 法律责任制度不全面第38-39页
        4.3.2 激励制度不完备第39-40页
5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法律制度完善建议第40-49页
    5.1 完善相关主体责任第40-44页
        5.1.1 完善生产者责任第40-42页
        5.1.2 完善政府责任第42-43页
        5.1.3 确立消费者责任第43-44页
        5.1.4 完善其它社会组织的责任第44页
    5.2 完善多渠道回收体系第44-47页
        5.2.1 构建合理的回收模式第44-46页
        5.2.2 建立科学的付费机制第46-47页
    5.3 健全法律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第47-49页
        5.3.1 健全法律责任制度第47-48页
        5.3.2 完善激励制度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后记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银颗粒的迁移、转化及微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生物炭对镉和铅吸附性能及竞争吸附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