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主要工作程序及方法 | 第13-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34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6-22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18-21页 |
2.1.3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2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第22-24页 |
2.2.1 新构造运动 | 第22页 |
2.2.2 地震 | 第22-23页 |
2.2.3 近期地震活动 | 第23页 |
2.2.4 抗震设防 | 第23-24页 |
2.3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 第24-32页 |
2.3.1 崩塌 | 第24-25页 |
2.3.2 滑坡 | 第25-29页 |
2.3.3 泥石流 | 第29-31页 |
2.3.4 采空区 | 第31页 |
2.3.5 岩堆 | 第31页 |
2.3.6 不稳定斜坡 | 第31页 |
2.3.7 危岩体 | 第31-32页 |
2.3.8 岩溶 | 第32页 |
2.4 气侯 | 第32页 |
2.5 水系 | 第32-33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都香高速公路项目情况简述 | 第34-39页 |
3.1 项目背景 | 第34-35页 |
3.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 第35页 |
3.3 交通量预测及技术标准 | 第35-36页 |
3.3.1 交通量预测 | 第35-36页 |
3.3.2 技术标准 | 第36页 |
3.4 路线起终点、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 | 第36-38页 |
3.4.1 路线起终点、走向 | 第36-37页 |
3.4.2 主要控制因素 | 第37页 |
3.4.3 建设规模 | 第37页 |
3.4.4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都香高速公路高烈度地区地质选线工程分析 | 第39-52页 |
4.1 龙头山高烈度频震区地质选线 | 第39-43页 |
4.1.1 沿线主要控制因素 | 第39页 |
4.1.2 路线方案的提出及比选 | 第39-43页 |
4.2 乐红断块山滑坡群段地质选线 | 第43-48页 |
4.2.1 沿线主要控制因素 | 第44-46页 |
4.2.2 路线方案的提出及比选 | 第46-48页 |
4.3 牛栏江沿岸滑坡群段 | 第48-50页 |
4.3.1 沿线主要控制因素 | 第48-49页 |
4.3.2 路线方案的提出及比选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山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原则分析 | 第52-58页 |
5.1 高烈度震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原则 | 第52-53页 |
5.2 不良地质区域的选线原则 | 第53-56页 |
5.2.1 滑坡区的地质选线 | 第53-54页 |
5.2.2 危岩落石、崩塌及岩堆地区的地质选线 | 第54-55页 |
5.2.3 泥石流地区的地质选线 | 第55-56页 |
5.3 重大结构物的地质选线原则 | 第56-57页 |
5.3.1 高烈度震区桥梁的地质选线 | 第56页 |
5.3.2 长大隧道的地质选线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