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巯基化合物近红外BODIPY类荧光试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11页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77页
    1.1 引言第18-19页
    1.2 有机小分子近红外荧光染料第19-52页
        1.2.1 花菁第19-28页
        1.2.2 罗丹明第28-39页
        1.2.3 方酸第39-43页
        1.2.4 BODIPY第43-52页
    1.3 近红外量子点第52-53页
    1.4 近红外单壁碳纳米管第53-54页
    1.5 稀土金属近红外荧光试剂第54-55页
    1.6 本论文选题思想第55-57页
    1.7 参考文献第57-77页
第二章 新型近红外巯基荧光试剂的合成、表征和荧光性质研究第77-102页
    2.1 引言第77-78页
    2.2 实验部分第78-89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78-79页
        2.2.2 DMDSPAB-o-M的合成第79-83页
        2.2.3 DMDSPAB-I的合成第83-87页
        2.2.4 荧光试剂及其衍生产物溶液的制备第87-88页
        2.2.5 荧光光谱的测定第88页
        2.2.6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第88页
        2.2.7 光稳定性试验第88-8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89-99页
        2.3.1 DMDSPAB-o-M及其衍生产物的荧光性质第89-94页
        2.3.2 DMDSPAB-I及其衍生产物的荧光性质第94-99页
    2.4 结论第99-100页
    2.5 参考文献第100-102页
第三章 1,7-二甲基-3,5-二苯乙烯基-(2'-马来酰亚胺基)-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荧光光度法选择性测定样品中的谷胱甘肽第102-117页
    3.1 引言第102-103页
    3.2 实验部分第103-104页
        3.2.1 仪器第103页
        3.2.2 试剂第103-104页
        3.2.3 分析过程第104页
        3.2.4 样品处理第10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1页
        3.3.1 衍生条件的优化第104-108页
        3.3.2 共存物质干扰第108-109页
        3.3.3 线性回归方程和检出限第109-110页
        3.3.4 样品分析第110-111页
    3.4 结论第111页
    3.5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第四章 1,7-二甲基-3,5-二苯乙烯基-8-苯基-(2'-马来酰亚胺基)-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用于活细胞ECV-304和小鼠肝脏组织中巯基化合物的成像分析第117-131页
    4.1 引言第117-118页
    4.2 实验部分第118-121页
        4.2.1 仪器第118页
        4.2.2 试剂第118-119页
        4.2.3 细胞培养第119页
        4.2.4 实验动物第119页
        4.2.5 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第119-120页
        4.2.6 DMSO、DMDSPAB-o-M的MTT实验第120页
        4.2.7 细胞中巯基化合物的成像第120页
        4.2.8 小鼠肝脏中巯基化合物的成像第120-12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21-126页
        4.3.1 细胞毒性研究第121-122页
        4.3.2 细胞内巯基化合物成像条件优化第122-125页
        4.3.3 细胞中巯基化合物的成像研究第125-126页
        4.3.4 小鼠肝脏中巯基化合物的成像研究第126页
    4.4 结论第126-127页
    4.5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第五章 细胞与组织中内源性一氧化氮与巯基化合物的双标记同时成像分析第131-145页
    5.1 引言第131-132页
    5.2 实验部分第132-134页
        5.2.1 仪器第132页
        5.2.2 试剂第132-133页
        5.2.3 细胞或组织样品第133页
        5.2.4 MTT实验第133-134页
        5.2.5 细胞或组织中RSH和NO的双标记同时成像第13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34-140页
        5.3.1 实验设计第134-135页
        5.3.2 细胞毒性实验第135-136页
        5.3.3 成像条件优化第136页
        5.3.4 双标记同时成像第136-140页
    5.4 结论第140页
    5.5 参考文献第140-145页
第六章 1,7-二甲基-3,5-二苯乙烯基-8-苯基-(4'碘乙酰胺基)-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小鼠血样中的巯基化合物第145-163页
    6.1 引言第145-146页
    6.2 实验部分第146-148页
        6.2.1 仪器第146页
        6.2.2 试剂第146-147页
        6.2.3 实验方法第147-14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48-159页
        6.3.1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第148-150页
        6.3.2 衍生条件的优化第150-154页
        6.3.3 稳定性试验第154页
        6.3.4 共存物的干扰第154-155页
        6.3.5 线性回归方程及检出限第155-156页
        6.3.6 样品基质干扰第156-157页
        6.3.7 分析应用第157-159页
    6.4 结论第159页
    6.5 参考文献第159-163页
第七章 1,7-二甲基-3,5-二苯乙烯基-8-苯基-(4'-碘乙酰胺基)-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近红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快速分析植物样品中的巯基化合物第163-179页
    7.1 引言第163-164页
    7.2 实验部分第164-166页
        7.2.1 仪器第164页
        7.2.2 试剂第164-165页
        7.2.3 衍生过程第165页
        7.2.4 电泳分离第165-166页
        7.2.5 样品处理第166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66-173页
        7.3.1 衍生条件的优化第166页
        7.3.2 电泳分离条件的优化第166-170页
        7.3.3 线性回归方程和检出限第170-171页
        7.3.4 分析应用第171-173页
    7.4 结论第173页
    7.5 参考文献第173-179页
附录第179-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及新型纤维素材料的构建
下一篇:不对称有机催化构建手性含硫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