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1.1 土壤重金属来源、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5页 |
1.1.1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 | 第15页 |
1.1.2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15页 |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 | 第15页 |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 第15-18页 |
1.2.1 物理修复 | 第16页 |
1.2.2 化学修复 | 第16-18页 |
1.2.2.1 化学钝化剂及改良剂 | 第16页 |
1.2.2.2 土壤淋洗 | 第16-18页 |
1.2.3 生物修复 | 第18页 |
1.2.3.1 微生物修复 | 第18页 |
1.2.3.2 植物修复 | 第18页 |
1.2.4 物理-化学修复 | 第18页 |
1.3 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电动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1.3.2 电动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局限和增效措施 | 第20-22页 |
1.4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研究 | 第22-25页 |
1.4.1 生物表面活性剂种类、结构和特点 | 第22-23页 |
1.4.2 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重金属离子络合性能 | 第23-24页 |
1.4.3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 第24-25页 |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26页 |
1.5.2 论文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与不同重金属的络合常数及影响因素 | 第28-39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9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 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络合稳定常数原理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贮备液和标准溶液配制 | 第29页 |
2.3.2 等摩尔系列法测定络合稳定常数 | 第29-30页 |
2.3.3 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测定镉、铜、铅、锌离子 | 第30页 |
2.3.4 离子色谱法测定钙、镁离子 | 第30-31页 |
2.3.4.1 淋洗液的配制 | 第30页 |
2.3.4.2 贮备液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2.3.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2.3.4.4 样品准备及测定 | 第31页 |
2.3.5 环境因子对络合作用的影响 | 第31页 |
2.3.5.1 离子强度对络合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2.3.5.2 pH对络合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2.3.5.3 温度对络合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4.1 槐糖脂与不同金属离子的络合比及络合常数 | 第31-34页 |
2.4.2 离子强度对络合常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3 pH对络合常数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4 温度对络合常数的影响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淋洗增溶作用 | 第39-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39-40页 |
3.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页 |
3.1.3 摇瓶批次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1.3.1 槐糖脂与重金属铅镉的吸附平衡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1.3.2 重金属污染淋洗实验方法 | 第40页 |
3.1.4 pH对吸附量及洗脱铅、镉的影响 | 第40页 |
3.1.5 离子强度对吸附量及洗脱铅、镉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6 槐糖脂从土壤基质上解吸附金属离子的平衡时间 | 第41页 |
3.1.7 槐糖脂浓度对洗脱铅、镉的影响 | 第41页 |
3.1.8 温度对洗脱铅、镉的影响 | 第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2.1 槐糖脂及铅镉在土壤上的吸附作用 | 第41-43页 |
3.2.2 不同pH环境下槐糖脂及铅镉在土壤中吸附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离子强度对槐糖脂和重金属离子在土壤基质吸附作用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4 槐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重金属离子的淋洗去除作用 | 第47-49页 |
3.2.4.1 槐糖脂从土壤基质上解吸附金属离子的平衡时间 | 第47页 |
3.2.4.2 槐糖脂浓度对土壤基质上重金属离子的洗脱去除作用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4.3 介质pH对槐糖脂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作用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5 温度对对槐糖脂去除重金属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6 离子强度对槐糖脂淋洗去除土壤中重金属作用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槐糖脂增效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 | 第53-73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55页 |
4.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第53-54页 |
4.1.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4页 |
4.1.1.3 试验装置 | 第54-5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4.1.2.1 重金属污染土壤制备 | 第55页 |
4.1.2.2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 | 第55-56页 |
4.1.2.3 测定方法 | 第56页 |
4.1.2.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4.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7-72页 |
4.2.1 修复时间槐糖脂增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57-61页 |
4.2.1.1 电流变化 | 第58-60页 |
4.2.1.2 阴阳极液pH与电动后土壤pH变化 | 第60-61页 |
4.2.1.3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内铅、镉迁移与分布 | 第61页 |
4.2.2 电压对槐糖脂增效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61-65页 |
4.2.2.1 去除率和能耗的计算及分析 | 第62-63页 |
4.2.2.2 电流变化 | 第63-64页 |
4.2.2.3 阴阳极液pH与电动后土壤pH变化 | 第64-65页 |
4.2.2.4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内铅、镉迁移与分布 | 第65页 |
4.2.3 有机质对槐糖脂增效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65-68页 |
4.2.3.1 去除率及电流的变化 | 第66-67页 |
4.2.3.2 阴阳极液pH与电动后土壤pH变化 | 第67页 |
4.2.3.3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内铅、镉迁移与分布 | 第67-68页 |
4.2.4 控制阴极pH对槐糖脂增效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影响 | 第68-72页 |
4.2.4.1 去除率及电流的变化 | 第68-70页 |
4.2.4.2 阴阳极液pH与电动后土壤pH变化 | 第70-71页 |
4.2.4.3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内铅、镉迁移与分布 | 第71-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3-75页 |
5.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73-74页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