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与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0 引言第11-23页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0.1.1 研究背景第11页
        0.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2-21页
        0.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0.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1页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0.3.1 研究思路第21页
        0.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0.4 本文创新与不足第22-23页
        0.4.1 本文的创新第22页
        0.4.2 本文的不足第22-23页
1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3-28页
    1.1 融资融券交易概述第23-25页
        1.1.1 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概念第23页
        1.1.2 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功能第23-24页
        1.1.3 融资融券交易的发展瓶颈第24页
        1.1.4 转融通在融资融券方面的优势第24-25页
    1.2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第25-28页
        1.2.1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第25-26页
        1.2.2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的作用机制第26-28页
2 融资融券交易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分析第28-34页
    2.1 全球主要的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第28-29页
        2.1.1 美国的分散授信模式第28页
        2.1.2 日本的集中授信模式第28-29页
        2.1.3 台湾的“双轨制”授信模式第29页
        2.1.4 香港的中央结算公司授信模式第29页
    2.2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的选择第29-30页
    2.3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的发展分析第30-32页
        2.3.1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的发展现状第30-31页
        2.3.2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存在的问题第31页
        2.3.3 我国融券交易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第31-32页
    2.4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分析第32-34页
3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4-48页
    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描述第34-36页
        3.1.1 指标选取第34-35页
        3.1.2 数据描述第35-36页
    3.2 平稳性检验第36-39页
    3.3 转融资前后融资买空交易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9-43页
        3.3.1 转融资前后融资买空交易与股市波动性的VAR模型分析第39-42页
        3.3.2 转融资前后融资买空交易与股市波动性的Granger检验第42-43页
    3.4 转融券前后融券卖空交易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3-47页
        3.4.1 转融券前后融券卖空交易与股市波动性的VAR模型分析第43-46页
        3.4.2 转融券前后融券卖空交易与股市波动性的Granger检验第46-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4 融资融券交易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8-58页
    4.1 平稳性检验第48-49页
    4.2 转融资前后融资买空交易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9-53页
        4.2.1 转融资前后融资买空交易与股市流动性的VAR模型分析第49-52页
        4.2.2 转融资前后融资买空交易与股市流动性的Granger检验第52-53页
    4.3 转融券前后融券卖空交易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第53-57页
        4.3.1 转融券前后融券卖空交易与股市流动性的VAR模型分析第53-56页
        4.3.2 转融券前后融券卖空交易与股市流动性的Granger检验第56-57页
    4.4 小结第57-58页
5 完善我国融资融券交易的相关建议第58-61页
    5.1 完善相关交易规则第58页
        5.1.1 建立差别化的交易政策第58页
        5.1.2 完善融券业务规则第58页
    5.2 进行投资者管理第58-59页
        5.2.1 加强投资者教育第59页
        5.2.2 优化投资者结构第59页
    5.3 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第59-61页
        5.3.1 完善监管制度第59-60页
        5.3.2 构建动态风险预警系统第60-61页
6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页
个人简历第67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开放式基金风险评估研究--基于VaR-GARCH模型和模糊数学方法的应用
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评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