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原油结蜡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1 分子扩散机理 | 第14页 |
1.1.2 传热机理 | 第14-15页 |
1.1.3 剪切弥散机理 | 第15页 |
1.1.4 布朗扩散机理 | 第15-16页 |
1.1.5 重力沉降机理 | 第16页 |
1.2 结蜡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热力学结蜡模型 | 第16-17页 |
1.2.2 动力学结蜡模型 | 第17-21页 |
1.3 结蜡层老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反扩散机理 | 第21-23页 |
1.3.2 奥斯瓦尔德熟化机理 | 第23页 |
1.4 结蜡层分层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及油样性质分析 | 第24-34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2 凝点和密度的测量及SARA组成分析 | 第26页 |
2.1.3 DSC放热特性、析蜡特性及比热测量 | 第26-27页 |
2.1.4 粘-温关系及屈服值测量 | 第27页 |
2.1.5 光学显微分析 | 第27-28页 |
2.1.6 气相色谱碳数分析 | 第28页 |
2.2 油样性质 | 第28-34页 |
2.2.1 油样组成及石蜡种类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油样的凝点和密度 | 第29-30页 |
2.2.3 温度场模拟所用油样DSC及流变性测量 | 第30-34页 |
第三章 Couette结蜡实验装置与内部温度场模拟 | 第34-41页 |
3.1 Couette结蜡实验装置 | 第34-36页 |
3.2 装置内部温度场模拟 | 第36-41页 |
3.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6-38页 |
3.2.2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3.2.3 边界参数的设定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结蜡层分层现象及表征分析 | 第41-66页 |
4.1 实验条件选取 | 第41页 |
4.2 结蜡层厚度测量 | 第41页 |
4.3 分层现象的发生及油样组成的影响 | 第41-56页 |
4.3.1 现场管输原油结蜡实验 | 第41-43页 |
4.3.2 无沥青质含蜡油样结蜡实验 | 第43-48页 |
4.3.3 含沥青质含蜡油样结蜡实验 | 第48-55页 |
4.3.4 含沥青质不含蜡油样结蜡实验 | 第55-56页 |
4.4 宏观、微观结构特性与组成分析 | 第56-64页 |
4.4.1 流变性分析 | 第56-59页 |
4.4.2 正构烷烃碳数组成分析 | 第59-60页 |
4.4.3 蜡晶微观分析 | 第60-63页 |
4.4.4 结蜡层沥青质含量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合成蜡油结蜡层的发展变化 | 第66-89页 |
5.1 实验条件对沉积速率和老化速率的影响 | 第66-73页 |
5.1.1 壁温(油温)的影响 | 第66-68页 |
5.1.2 油壁温差的影响 | 第68-71页 |
5.1.3 样品筒转速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 油样组成对沉积速率和老化速率的影响 | 第73-80页 |
5.2.1 蜡碳数分布的影响 | 第74-75页 |
5.2.2 蜡含量的影响 | 第75-77页 |
5.2.3 沥青质含量的影响 | 第77-80页 |
5.3 正构烷烃碳数分布随结蜡时间的变化 | 第80-81页 |
5.4 结蜡层沥青质含量随结蜡时间的变化 | 第81-82页 |
5.5 蜡晶形貌随结蜡时间的变化 | 第82-85页 |
5.5.1 油样7及油样7结蜡层蜡晶形貌变化 | 第82-83页 |
5.5.2 油样8及油样8结蜡表层蜡晶形貌变化 | 第83-84页 |
5.5.3 油样8结蜡底层蜡晶形貌变化 | 第84-85页 |
5.6 结蜡层分层机理讨论 | 第85-8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