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序论:王廷相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历史、现实与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22页 |
一、王廷相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王廷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简介 | 第14-21页 |
(一) 对王廷相思想的定位 | 第14-16页 |
(二) 王廷相研究的专著 | 第16-17页 |
(三) 对王廷相伦理思想的具体研究 | 第17-21页 |
1、对王廷相人性思想的研究 | 第17-20页 |
2、对王廷相心论的研究 | 第20页 |
3、对王廷相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的研究 | 第20-21页 |
三、现有王廷相伦理思想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1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一章 王廷相伦理思想产生之背景及其方法论基础 | 第22-59页 |
第一节 王廷相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2-48页 |
一、商业文化的熏染 | 第22-25页 |
二、仕宦生涯的历练 | 第25-39页 |
三、深切的忧虑 | 第39-48页 |
第二节 王廷相伦理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 第48-59页 |
一、对“自得”之学的追求 | 第48-54页 |
二、经验主义认识方法 | 第54-59页 |
第二章 王廷相的性之诸说 | 第59-111页 |
第一节 以气释性 | 第59-68页 |
一、对气本论的继承与发展 | 第59-62页 |
二、以气释性 | 第62-68页 |
第二节 人性为“气之灵能而生之理” | 第68-83页 |
一、“生之谓性”之传统 | 第68-78页 |
二、由“生之谓性”到以“生之理”释性 | 第78-83页 |
第三节 人性善恶 | 第83-93页 |
一、天命之谓性 | 第83-84页 |
二、以情观性 | 第84-88页 |
三、对性善论的批评 | 第88-93页 |
第四节 习与性成 | 第93-104页 |
一、习与性成与上智下愚不移 | 第93-98页 |
二、习与人性之关系 | 第98-104页 |
第五节 王廷相人性思想的定位 | 第104-111页 |
一、王廷相人性思想不是什么 | 第104-106页 |
二、王廷相人性思想是什么 | 第106-111页 |
第三章 王廷相的心之诸说 | 第111-129页 |
第一节 由心统性情到心性情一贯 | 第111-118页 |
一、心统性情 | 第111-114页 |
二、心性情一贯 | 第114-118页 |
第二节 心与德性养成 | 第118-129页 |
一、心的认知功用——知源于“思与见闻之会” | 第118-122页 |
二、人心与道心 | 第122-125页 |
三、心之成德功用 | 第125-129页 |
第四章 王廷相的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 | 第129-148页 |
第一节 寡欲与主敬 | 第129-138页 |
一、寡欲 | 第129-133页 |
二、主敬 | 第133-138页 |
第二节 动静交养 | 第138-143页 |
第三节 知行兼举 | 第143-148页 |
第五章 王廷相伦理思想评价 | 第148-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0页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