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1 预约定价安排的优越性 | 第10页 |
1.3.2 预约定价安排的法理基础 | 第10页 |
1.3.3 完善预约定价安排的建议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4.2 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4.3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1-12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预约定价制度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客观基础 | 第14-18页 |
2.1 预约定价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2.2 预约定价制度产生的法律基础 | 第15-18页 |
2.2.1 各国(地区)税收法律制度存在差异 | 第15-16页 |
2.2.2 经济主体的内部交易侵害主权国家的税法权威及税收利益 | 第16页 |
2.2.3 现代税法逐步加强保护纳税人私权 | 第16-17页 |
2.2.4 不同税法制度下各国(地区)的税收管辖权的协调合作 | 第17-18页 |
第3章 预约定价制度的法律特征分析 | 第18-24页 |
3.1 税法之“税收公平效率” | 第18-19页 |
3.2 经济法之“第三法域” | 第19页 |
3.3 行政法之“剩余执法权” | 第19-20页 |
3.4 民法之“诚实信用” | 第20页 |
3.5 合同法之“契约原则” | 第20-22页 |
3.5.1 单边安排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第21-22页 |
3.5.2 双多边安排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第22页 |
3.6 预约定价“多部门法律特征”的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第4章 我国预约定价制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 第24-31页 |
4.1 我国预约定价制度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4.2 我国预约定价制度执行程序 | 第25页 |
4.3 我国预约定价制度存在的不足——从法理角度分析 | 第25-30页 |
4.3.1 民法之诚实信用原则及情势变更原则 | 第26-28页 |
4.3.2 税法之税收公平效率原则 | 第28-29页 |
4.3.3 国际法之国际税收协定的缔结 | 第29-30页 |
4.4 相关法学理论未受到重视所导致的现实问题 | 第30-31页 |
第5章 其他国家(地区)预约定价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7页 |
5.1 美国预约定价制度及启示 | 第31-33页 |
5.1.1 美国预约定价制度指导原则 | 第31页 |
5.1.2 美国预约定价制度实施步骤 | 第31-32页 |
5.1.3 美国预约定价制度的改革 | 第32页 |
5.1.4 美国预约定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3页 |
5.2 香港地区预约定价制度及启示 | 第33-37页 |
5.2.1 香港地区预约定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33页 |
5.2.2 香港地区预约定价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33-34页 |
5.2.3 香港地区预约定价制度与我国大陆间的比较 | 第34-35页 |
5.2.4 香港地区预约定价制度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 第35-37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建议 | 第37-41页 |
6.1 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立法角度 | 第37-39页 |
6.1.1 优化“情势变更”及“举证责任”相关条款 | 第37页 |
6.1.2 强化“公平原则”在预约定价制度中的体现 | 第37-38页 |
6.1.3 鼓励“双多边安排”的谈签制定 | 第38页 |
6.1.4 其他需要完善的立法问题 | 第38-39页 |
6.2 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制度——执法角度 | 第39-40页 |
6.2.1 兼顾纳税人自愿性与强制性 | 第39页 |
6.2.2 兼顾纳税人的披露义务与税务机关的保密责任 | 第39-40页 |
6.3 我国预约定价制度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