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汽车ESC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系统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4页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5-16页
    1.2 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概述第16-17页
    1.3 硬件在环测试台发展现状第17-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ESC控制策略研究及状态参数估计层设计第24-45页
    2.1 ESC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第24-25页
        2.1.1 ESC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第24页
        2.1.2 ESC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第24-25页
    2.2 ESC控制策略整体设计第25-28页
    2.3 用于汽车状态参数估计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第28-29页
    2.4 状态参数估计层设计第29-38页
        2.4.1 经典卡尔曼滤波第29-32页
        2.4.2 扩展卡尔曼滤波第32-34页
        2.4.3 基于EKF的汽车纵向速度和质心侧偏角估计第34-38页
    2.5 状态参数估计模型验证第38-44页
        2.5.1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2.5.2 ISO双移线试验第39-42页
        2.5.3 国标蛇形试验第42-44页
    2.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ESC运动控制层设计第45-62页
    3.1 ESC稳定性控制变量的选取及确定第45-52页
        3.1.1 横摆角速度与汽车稳定性关系第45页
        3.1.2 质心侧偏角与汽车稳定性关系第45-47页
        3.1.3 二自由度汽车动力学参考模型第47-49页
        3.1.4 参考横摆角速度的确定第49-50页
        3.1.5 参考质心侧偏角的确定第50-52页
    3.2 汽车稳定性状态判定及主动制动方案确定第52-54页
        3.2.1 汽车稳定性状态判定第52-53页
        3.2.2 主动制动方案的确定第53-54页
    3.3 附加横摆力矩的确定第54-61页
        3.3.1 附加横摆力矩方案确定第54页
        3.3.2 模糊控制原理第54-56页
        3.3.3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第56页
        3.3.4 论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选取第56-57页
        3.3.5 模糊规则的设定第57-58页
        3.3.6 建立模糊控制表第58-59页
        3.3.7 解模糊化第59-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ESC执行控制层设计及控制策略验证第62-74页
    4.1 ESC执行控制层设计第62-65页
        4.1.1 执行控制层方案的确定第62页
        4.1.2 主动制动逻辑控制第62-63页
        4.1.3 主动制动分配第63-65页
    4.2 整车CarSim模型的建立及接口设置第65-66页
        4.2.1 整车CarSim模型的建立第65页
        4.2.2 软件接口设置第65-66页
    4.3 ESC控制策略验证第66-72页
        4.3.1 变线转向试验第66-69页
        4.3.2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第69-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硬件在环测试台搭建及验证第74-87页
    5.1 HIL测试台整体方案第74-75页
    5.2 CarSim和LabVIEW软件介绍第75-76页
        5.2.1 CarSim简介第75-76页
        5.2.2 LabVIEW简述第76页
    5.3 HIL仿真测试台硬件设计第76-78页
    5.4 HIL测试台程序设计第78-82页
        5.4.1 HIL仿真测试程序整体结构第78页
        5.4.2 CarSim与LabVIEW程序接口设计第78-79页
        5.4.3 MATLAB/Simulink与LabVIEW联合仿真设置第79-80页
        5.4.4 LabVIEW程序设计第80-82页
    5.5 HIL仿真测试台验证第82-86页
        5.5.1 CarSim整车模型第82页
        5.5.2 双纽线试验第82-85页
        5.5.3 ESC控制系统分层控制策略验证第85-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6.1 总结第87-88页
    6.2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小商业街外部空间研究--以玉林路小商业街为例
下一篇:基于局域共振声子晶体的车辆声能回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