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交融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1 国外湿地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湿地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湿地概念 | 第19页 |
2.1.2 城市湿地概念 | 第19-20页 |
2.1.3 湿地公园概念 | 第20页 |
2.1.4 城市湿地公园概念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湿地修复理论 | 第21页 |
2.2.3 生态旅游学理论 | 第21-22页 |
3 湿地动植物保护研究 | 第22-26页 |
3.1 湿地动物保护 | 第22-24页 |
3.1.1 鸟类保护 | 第22-23页 |
3.1.2 鱼类保护 | 第23页 |
3.1.3 兽类保护 | 第23-24页 |
3.1.4 两栖爬行类动物保护 | 第24页 |
3.1.5 底栖及浮游生物保护 | 第24页 |
3.2 湿地植物修复研究 | 第24-26页 |
3.2.1 促进自然演替 | 第24-25页 |
3.2.2 人工辅助自然恢复 | 第25-26页 |
4 游人心理期望研究 | 第26-28页 |
4.1 传统心理期望 | 第26-27页 |
4.1.1 体验异质环境文化 | 第26页 |
4.1.2 认知探索 | 第26页 |
4.1.3 休闲娱乐 | 第26页 |
4.1.4 生活体验 | 第26-27页 |
4.1.5 审美艺术 | 第27页 |
4.2 旅游观念的转变 | 第27-28页 |
4.2.1 尊重自然 | 第27页 |
4.2.2 追求旅游体验 | 第27页 |
4.2.3 追求个性化 | 第27-28页 |
5 人与自然交融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原则及方法 | 第28-38页 |
5.1 设计原则 | 第28-30页 |
5.1.1 与自然为善 | 第28页 |
5.1.2 与生物为友 | 第28-29页 |
5.1.3 以人为本 | 第29页 |
5.1.4 交融促进 | 第29-30页 |
5.2 设计内容与方法 | 第30-38页 |
5.2.1 植物景观构建 | 第30-32页 |
5.2.2 动物保护设计 | 第32-33页 |
5.2.3 水体景观设计 | 第33-34页 |
5.2.4 湿地游憩规划 | 第34-36页 |
5.2.5 构筑物设计 | 第36-38页 |
6 阿什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第38-68页 |
6.1 项目区位及自然资源 | 第38-39页 |
6.1.1 项目区位 | 第38-39页 |
6.1.2 自然资源 | 第39页 |
6.2 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6.3 规划目标及理念 | 第41-42页 |
6.3.1 规划目标 | 第41页 |
6.3.2 规划理念 | 第41-42页 |
6.4 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 第42-45页 |
6.4.1 总体布局 | 第42-43页 |
6.4.2 功能分区 | 第43-44页 |
6.4.3 道路规划 | 第44-45页 |
6.5 景观节点详细设计 | 第45-55页 |
6.5.1 入口景观区 | 第45-48页 |
6.5.2 湿地游览区 | 第48-50页 |
6.5.3 湿地修复区 | 第50-51页 |
6.5.4 宣教展示区 | 第51-53页 |
6.5.5 田园风光区 | 第53-55页 |
6.6 人与自然交融设计 | 第55-68页 |
6.6.1 植物景观设计 | 第55-57页 |
6.6.2 动物保护设计 | 第57-59页 |
6.6.3 水体规划设计 | 第59-61页 |
6.6.4 宣教展示设计 | 第61-63页 |
6.6.5 标牌设计 | 第63-68页 |
7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