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环境问题与能源危机 | 第9页 |
1.1.2 再生水源热泵系统 | 第9-10页 |
1.1.3 再生水板式换热器的污垢及污垢热阻问题 | 第10-11页 |
1.2 微生物污垢及污垢热阻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微生物污垢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微生物污垢及污垢热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细胞自动机理论 | 第16-27页 |
2.1 细胞自动机的创立 | 第16-18页 |
2.2 细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1 数学定义 | 第18-19页 |
2.2.2 物理定义 | 第19页 |
2.3 细胞自动机的构成 | 第19-23页 |
2.3.1 细胞 | 第20页 |
2.3.2 细胞空间 | 第20-21页 |
2.3.3 邻居 | 第21-22页 |
2.3.4 演化规则 | 第22-23页 |
2.4 细胞自动机的工作过程 | 第23-25页 |
2.5 细胞自动机的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2.5.1 基本特点 | 第25-26页 |
2.5.2 细胞自动机的优点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微生物污垢生长数值模拟 | 第27-51页 |
3.1 微生物污垢生长特性 | 第27-30页 |
3.1.1 微生物污垢生长阶段 | 第27-28页 |
3.1.2 再生水的致垢成分 | 第28-30页 |
3.2 微生物污垢模型的建立 | 第30-38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30页 |
3.2.2 数学模型 | 第30-36页 |
3.2.3 细胞自动机规则 | 第36-38页 |
3.3 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实现 | 第38-42页 |
3.3.1 模拟的计算步骤 | 第40页 |
3.3.2 模型参数设置 | 第40-42页 |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50页 |
3.4.1 三种固体组分的质量浓度分布 | 第42-47页 |
3.4.2 污垢整体生长结果及分析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微生物污垢初始期生长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51-63页 |
4.1 实验装置 | 第51-57页 |
4.1.1 试件片 | 第51-52页 |
4.1.2 实验流道 | 第52-55页 |
4.1.3 实验系统 | 第55-57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57-59页 |
4.2.1 实验原理 | 第57-58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8页 |
4.2.3 实验测量系统 | 第58-59页 |
4.3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59-62页 |
4.3.1 微生物污垢生长情况 | 第59-60页 |
4.3.2 量化曲线 | 第60-61页 |
4.3.3 误差来源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宽流道板式换热器的CFD模拟及污垢热阻拟合 | 第63-72页 |
5.1 微生物污垢热阻的拟合 | 第63-66页 |
5.1.1 微生物污垢厚度 | 第63-64页 |
5.1.2 微生物污垢的导热系数 | 第64-65页 |
5.1.3 微生物污垢的导热热阻 | 第65-66页 |
5.2 宽流道板式换热器数值模拟 | 第66-69页 |
5.2.1 宽流道板式换热器的物理模型 | 第66-67页 |
5.2.2 相关简化和数学模型 | 第67-68页 |
5.2.3 污垢热阻的加载 | 第68-69页 |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5.3.1 宽流道板式换热器水-水换热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9-70页 |
5.3.2 微生物污垢对换热器传热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