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低维复合材料的电磁特性与光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2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石墨烯第16-22页
        1.2.1 石墨烯简述第16-19页
        1.2.2 石墨烯纳米带第19-20页
        1.2.3 石墨烯制备方法第20-22页
    1.3 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第22-28页
        1.3.1 石墨相碳氮化合物第23-24页
        1.3.2 六方氮化硼第24-25页
        1.3.3 二硫化钼第25-26页
        1.3.4 磷烯第26-28页
    1.4 复合异质结第28-29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9-32页
第2章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软件概述第32-44页
    2.1 多粒子体系第一性原理第32-35页
        2.1.1 绝热近似第33页
        2.1.2 Hartree-Fork近似第33-35页
    2.2 密度泛函理论第35-38页
        2.2.1 Hohenberg-Kohn定理第36-37页
        2.2.2 Kohn-Sham方程第37-38页
    2.3 常用的交换关联泛函第38-40页
        2.3.1 局域密度近似第39页
        2.3.2 广义梯度近似第39-40页
        2.3.3 杂化密度泛函理论第40页
    2.4 计算软件介绍第40-44页
        2.4.1 赝势第41页
        2.4.2 VASP软件包第41-42页
        2.4.3 接口程序和软件开发第42-44页
第3章 反式聚乙炔分子链调控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的电磁特性第44-52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第45-46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6-51页
        3.3.1 C_nH_(n+1)-ZGNRs系统的磁性奇偶性第46-47页
        3.3.2 C_nH_(n+1)-ZGNRs系统的能带奇偶性第47-48页
        3.3.3 电磁奇偶性的机理研究第48-51页
        3.3.4 纳米带带隙大小随其宽度的变化关系第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C_(60)/g-C_3N_4复合异质结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研究第52-68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计算方法第53-54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4-66页
        4.3.1 单独的g-C_3N_4单层和C_(60)分子的电子结构第54-55页
        4.3.2 C_(60)/g-C_3N_4复合异质结的电子结构第55-60页
        4.3.3 N_2原子对界面的作用第60-64页
        4.3.4 C_(60)/g-C_3N_4异质结光催化性能第64-66页
        4.3.5 C_(60)/g-C_3N_4异质结平面夹角变化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 hBN/MoS_2范德华异质结中电场可调的带隙第68-82页
    5.1 引言第68-69页
    5.2 计算方法第69-70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0-81页
        5.3.1 n-hBN/MoS_2异质结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第70-73页
        5.3.2 n-hBN/MoS_2异质结的能带随电场的变化关系第73-76页
        5.3.3 能带随电场变化规律总结及其物理机制第76-79页
        5.3.4 n-hBN/MoS_2异质结界面特性随电场的变化关系第79-80页
        5.3.5 可调带隙的机制探讨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二维SiC/MoS_2第二类异质结:一种新型的潜在光催化剂第82-91页
    6.1 引言第82-83页
    6.2 计算方法第83页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83-90页
        6.3.1 MoS_2与SiC单层复合可行性分析第83-85页
        6.3.2 MoS_2、SiC单层及其复合异质结的电子性质第85-87页
        6.3.3 SiC/MoS_2复合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及其机理第87-89页
        6.3.4 SiC/BL-MoS_2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及其机理第89-90页
    6.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结论与展望第91-94页
参考文献第94-11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117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损伤功能梯度/纤维金属层合梁非线性静动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碳酸钙包覆石蜡基相变微胶囊的调温及强化传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