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 | 第11-12页 |
1.1.2 海上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 第12-13页 |
1.1.3 海上LNG-FPSO装置的开发利用 | 第13页 |
1.2 天然气预处理脱碳方法及比较 | 第13-16页 |
1.2.1 吸收法 | 第13-14页 |
1.2.2 吸附法 | 第14页 |
1.2.3 膜分离法 | 第14-15页 |
1.2.4 各脱碳方法比较 | 第15-16页 |
1.3 气体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几种常用CO_2吸附剂 | 第16-17页 |
1.3.2 CO_2吸附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CO_2吸附剂吸脱附特性的国内外研究 | 第18-19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分子筛吸附的计算机模拟 | 第21-44页 |
2.1 蒙特卡罗(MC)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2.1.1 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1.2 重要取样法 | 第23-25页 |
2.2 分子力场 | 第25-26页 |
2.2.1 力场简介 | 第25页 |
2.2.2 常见力场 | 第25-26页 |
2.3 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26页 |
2.4 13X分子筛与气体模型 | 第26-29页 |
2.4.1 分子筛模型与参数 | 第26-28页 |
2.4.2 气体模型与参数 | 第28-29页 |
2.5 模拟初始条件设置 | 第29-30页 |
2.6 单金属离子改性分子筛模拟 | 第30-39页 |
2.6.1 单组份CO_2气体吸附模拟 | 第30-32页 |
2.6.2 CH_4/CO_2混合气体吸附模拟 | 第32-36页 |
2.6.3 吸附选择性系数 | 第36-39页 |
2.7 多金属离子改性分子筛模拟 | 第39-43页 |
2.7.1 单组份CO_2气体吸附模拟 | 第39-40页 |
2.7.2 CH_4/CO_2混合气体吸附模拟 | 第40-41页 |
2.7.3 吸附选择性系数 | 第41-4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13X分子筛改性及微观结构表征 | 第44-59页 |
3.1 LiX分子筛的制备 | 第44-47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4-4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3.1.3 离子交换度测量 | 第45-47页 |
3.2 LiPdAgX分子筛的制备 | 第47-49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3 离子交换度测量 | 第48-49页 |
3.3 改性前后分子筛结构表征 | 第49-57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9-53页 |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53-55页 |
3.3.3 比表面积、孔容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分子筛气体吸附实验 | 第59-87页 |
4.1 吸附理论 | 第59-63页 |
4.1.1 基于Langmuir型的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59-61页 |
4.1.2 基于Gibbs型的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61-62页 |
4.1.3 基于Polanyi吸附理论的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62-63页 |
4.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63-6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63-65页 |
4.2.3 实验流程 | 第65-66页 |
4.3 单组份CO_2气体静态吸附实验 | 第66-71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66-67页 |
4.3.2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 第67-68页 |
4.3.3 理论模型与实验对比 | 第68-71页 |
4.4 双组份气体静态吸附实验 | 第71-76页 |
4.4.1 实验步骤 | 第72页 |
4.4.2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72-76页 |
4.5 动态吸附实验 | 第76-82页 |
4.5.1 实验步骤 | 第77页 |
4.5.2 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 第77-82页 |
4.6 分子筛再生性能研究 | 第82-85页 |
4.6.1 吸附温度变化 | 第82-84页 |
4.6.2 吸附剂循环使用性能 | 第84-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