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宗教建筑论文

实体坛城建筑空间与装饰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对象辨析第8-9页
        1.2.1 坛城与曼荼罗第8-9页
        1.2.2 实体坛城第9页
    1.3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3.2 实践意义第10页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0-11页
        1.4.1 坛城第10页
        1.4.2 泛坛城建筑第10-11页
        1.4.3 装饰纹样第11页
        1.4.4 现有成果及空白点第11页
    1.5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5.1 坛城与泛坛城辨析第11-12页
        1.5.2 实体坛城建筑空间第12页
        1.5.3 实体坛城建筑形态与装饰第12页
    1.6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6.1 文献研究第12页
        1.6.2 实地调研第12-13页
        1.6.3 比较研究第13页
    1.7 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2章 坛城概念及形式溯源第14-34页
    2.1 坛城概念第14-17页
        2.1.1 释义第14页
        2.1.2 坛城所依托的宗教第14-16页
        2.1.3 坛城与泛坛城概念比较第16-17页
    2.2 古印度泛坛城第17-20页
        2.2.1 吠陀- 婆罗门教泛坛城第17-18页
        2.2.2 印度教泛坛城第18-19页
        2.2.3 古印度佛教泛坛城第19-20页
    2.3 密宗泛坛城第20-27页
        2.3.1 器物第20-22页
        2.3.2 拥有坛城的寺庙第22-25页
        2.3.3 佛塔第25-27页
    2.4 密宗坛城第27-33页
        2.4.1 依据佛尊内容分类第28-29页
        2.4.2 依据存在形态分类第29-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实体坛城建筑空间研究第34-48页
    3.1 由平面生成空间第34-38页
        3.1.1 从平面到模型第34-37页
        3.1.2 从模型到建筑第37-38页
    3.2 幻化网实体坛城第38-43页
        3.2.1 主体殿阁第38-40页
        3.2.2 围护外圈第40-41页
        3.2.3 附属空间第41-42页
        3.2.4 辐射空间第42-43页
    3.3 时轮金刚实体坛城第43-45页
        3.3.1 殿阁供奉体系第43-44页
        3.3.2 殿阁交通系统第44页
        3.3.3 围护外圈第44-45页
    3.4 五印坛城第45-46页
        3.4.1 主体殿阁第45-46页
        3.4.2 周边环境第46页
    3.5 空间模式比较第46-47页
        3.5.1 现有空间模式第46-47页
        3.5.2 实体坛城的空间矛盾第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实体坛城建筑装饰研究第48-68页
    4.1 坛城色彩规范第48-50页
        4.1.1 色彩与方位第48-49页
        4.1.2 实体坛城的色彩执行第49-50页
    4.2 门标与殿阁墙体第50-61页
        4.2.1 门标类型及度量方式第50-52页
        4.2.2 标准八阶门标及其墙体第52-56页
        4.2.3 宁玛八阶门标及其墙体第56-58页
        4.2.4 时轮金刚坛城门标及其墙体第58-61页
    4.3 坛城屋顶第61-64页
        4.3.1 汉式金顶第61-64页
        4.3.2 塔刹第64页
    4.4 室内装饰第64-67页
        4.4.1 门饰第65页
        4.4.2 梁柱第65-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实体坛城建筑创作流程第68-74页
    5.1 密集文殊金刚实体坛城建筑创作构思第68-69页
        5.1.1 密集文殊金刚坛城与同类坛城的比较第68-69页
        5.1.2 建筑设计定位第69页
    5.2 平面图式分析及形体生成第69-72页
        5.2.1 平面图式比例及建筑形体尺寸第69-70页
        5.2.2 形体生成过程第70-72页
    5.3 交通流线设置第72-73页
        5.3.1 建筑内部交通流线第72页
        5.3.2 建筑外部空间第72-73页
    5.4 建筑装饰第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结论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图表索引第80-83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南园林中“廊”空间营造研究
下一篇:基于人体热舒适改善的室外绿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