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突发事件下时间压力与心理弹性对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7页
    2.1 框架效应第13-19页
        2.1.1 框架效应的提出与概念第13-14页
        2.1.2 框架效应的类型第14页
        2.1.3 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第14-18页
        2.1.4 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第18-19页
    2.2 突发事件下框架效应相关研究第19-21页
        2.2.1 突发事件的概念第19页
        2.2.2 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第19-20页
        2.2.3 突发事件下的框架效应研究第20-21页
    2.3 时间压力与框架效应第21-23页
        2.3.1 时间压力的概念第21页
        2.3.2 时间压力的测量第21-22页
        2.3.3 时间压力与框架效应第22-23页
    2.4 心理弹性与框架效应第23-25页
        2.4.1 心理弹性的概念第23页
        2.4.2 心理弹性的测量第23-24页
        2.4.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第24-25页
    2.5 军校大学生的框架效应研究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27-29页
    3.1 问题提出第27-28页
    3.2 研究思路第28-29页
4 研究一:突发事件下,军校大学生在不同任务情境中框架效应的验证第29-34页
    4.1 研究目的第29页
    4.2 研究假设第29页
    4.3 研究方法第29-30页
        4.3.1 被试第29页
        4.3.2 实验设计第29页
        4.3.3 实验材料第29-30页
        4.3.4 实验程序第30页
        4.3.5 统计处理第30页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4.4.1 不同任务情境和任务框架对突发事件决策的影响第30-31页
        4.4.2 任务框架在不同任务情境下的简单效应分析第31页
        4.4.3 任务情境在不同框架下的简单效应分析第31页
    4.5 讨论第31-34页
        4.5.1 对突发事件下军校大学生决策框架效应的验证第31-32页
        4.5.2 任务情境对突发事件决策的影响第32-33页
        4.5.3 任务情境和任务框架对突发事件决策的影响第33-34页
5 研究二:突发事件下,时间压力与心理弹性对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第34-44页
    5.1 研究目的第34页
    5.2 研究假设第34页
    5.3 研究方法第34-37页
        5.3.1 被试筛选第34页
        5.3.2 预实验第34-35页
        5.3.3 正式实验第35-37页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5.4.1 高低心理弹性组被试心理弹性差异检验第37页
        5.4.2 检验时间压力的诱发效果第37-38页
        5.4.3 时间压力对不同框架下决策结果的影响分析第38页
        5.4.4 心理弹性对不同框架下决策结果的影响分析第38-39页
        5.4.5 时间压力与心理弹性共同对不同框架下决策结果的影响分析第39页
        5.4.6 反应时的结果分析第39-40页
    5.5 讨论第40-44页
        5.5.1 时间压力影响突发事件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第40-41页
        5.5.2 心理弹性影响突发事件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第41页
        5.5.3 时间压力和心理弹性共同对突发事件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产生影响第41-42页
        5.5.4 对决策反应时的讨论第42-44页
6 结论和展望第44-47页
    6.1 总的讨论第44-45页
    6.2 结论第45页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5-47页
        6.3.1 突发事件风险决策的生态效度需提升第45-46页
        6.3.2 突发事件风险决策中被试选择有局限第46页
        6.3.3 其他变量的控制有所欠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4页
附录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父母婚姻质量、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
下一篇:情绪诱发状态下情绪化进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研究—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