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理论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分析中的拓展--基于重庆和德清的案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2.1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模式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16-21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21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5-29页 |
2.1 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入市 | 第25-26页 |
2.2 交易费用及交易费用理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费用分析 | 第29-38页 |
3.1 “交易”的“细分” | 第29-30页 |
3.2 交易属性 | 第30-33页 |
3.3 治理结构 | 第33页 |
3.4 交易属性与治理结构的匹配 | 第33-36页 |
3.5 交易费用衡量及验证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重庆与德清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概况 | 第38-46页 |
4.1 重庆“地票”政策概况 | 第38-41页 |
4.1.1 政策背景 | 第38-39页 |
4.1.2 入市流程 | 第39-41页 |
4.2 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概况 | 第41-46页 |
4.2.1 政策背景 | 第41-43页 |
4.2.2 入市流程 | 第43-46页 |
第五章 对重庆及德清集体建设用入市政策的理论初判 | 第46-52页 |
5.1 重庆 | 第46-49页 |
5.1.1 交易属性分析 | 第46-48页 |
5.1.2 治理结构判断 | 第48页 |
5.1.3 交易费用预期 | 第48-49页 |
5.2 德清 | 第49-52页 |
5.2.1 交易属性分析 | 第49-50页 |
5.2.2 治理结构判断 | 第50-51页 |
5.2.3 交易费用预期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对重庆及德清集体建设用入市政策的案例分析 | 第52-70页 |
6.1 重庆地票交易 | 第52-60页 |
6.1.1 地票生成阶段 | 第52-55页 |
6.1.2 地票交易阶段 | 第55-57页 |
6.1.3 地票落地阶段 | 第57-58页 |
6.1.4 入市结果及小结 | 第58-60页 |
6.2 德清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 | 第60-68页 |
6.2.1 直接入市交易前 | 第60-62页 |
6.2.2 直接入市交易 | 第62-64页 |
6.2.3 入市结果及小结 | 第64-68页 |
6.3 总结 | 第68-7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0-75页 |
7.1 主要结论及可能的创新 | 第70-71页 |
7.2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完善建议 | 第71-74页 |
7.2.1 从产权层面调整交易属性 | 第72页 |
7.2.2 制度安排层面调整治理结构 | 第72-73页 |
7.2.3 配套措施层面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影响 | 第73-74页 |
7.3 研究不足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