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山洪及山洪灾害的定义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创新点及工作流程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1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3 土壤分布 | 第16-17页 |
2.4 水文气象 | 第17页 |
2.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基于GIS进行南丰县山洪灾害风险指标量化提取 | 第19-46页 |
3.1 山洪灾害风险度 | 第19-21页 |
3.2 高程地势 | 第21-23页 |
3.3 土壤类型 | 第23-24页 |
3.4 河网密度 | 第24-32页 |
3.3.1 流向分析 | 第25-26页 |
3.3.2 汇流分析 | 第26-28页 |
3.3.3 流域特征提取 | 第28-31页 |
3.3.4 河网密度计算 | 第31-32页 |
3.5 地形指数 | 第32-36页 |
3.5.1 计算汇流面积 | 第33-34页 |
3.5.2 确定流向宽度 | 第34页 |
3.5.3 地形指数的计算 | 第34-36页 |
3.6 暴雨强度 | 第36-41页 |
3.6.1 地理配准 | 第37-39页 |
3.6.2 添加暴雨信息 | 第39页 |
3.6.3 绘制暴雨因子风险图 | 第39-41页 |
3.7 人口密度 | 第41-43页 |
3.8 土地利用 | 第43-4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南丰县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 | 第46-71页 |
4.1 GIS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 | 第46页 |
4.2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建模 | 第46-55页 |
4.2.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 第47-48页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8-50页 |
4.2.3 计算各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4.2.4 层次一致性检验 | 第51-53页 |
4.2.5 各风险指标值归一化处理 | 第53页 |
4.2.6 风险指标加权和计算 | 第53-55页 |
4.2.7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 | 第55页 |
4.3 区划成果准确性验证 | 第55-61页 |
4.3.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统计 | 第56-59页 |
4.3.2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 第59-61页 |
4.4 各分区风险指标显著相关性研究 | 第61-65页 |
4.4.1 相关系数 | 第61-62页 |
4.4.2 基于GIS软件的相关系数计算 | 第62-63页 |
4.4.3 各分区显著相关性统计 | 第63-65页 |
4.5 南丰县山洪灾害特征汇总研究 | 第65-70页 |
4.5.1 各乡镇风险等级面积统计 | 第65-68页 |
4.5.2 各乡镇风险特征汇总研究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危险区划分 | 第71-95页 |
5.1 小范围山洪危险区划特征 | 第71-72页 |
5.1.1 区划的特点 | 第71页 |
5.1.2 区划的依据及思路 | 第71-72页 |
5.2 调查流域基本情况 | 第72-73页 |
5.3 水位流量关系 | 第73-79页 |
5.3.1 河道断面布设 | 第73-75页 |
5.3.2 采用曼宁公式确定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 第75-79页 |
5.4 设计暴雨洪水计算 | 第79-92页 |
5.4.1 控制断面处流域特征值 | 第79页 |
5.4.2 设计暴雨计算 | 第79-82页 |
5.4.3 设计暴雨24小时雨型分配 | 第82-84页 |
5.4.4 净雨过程计算 | 第84-86页 |
5.4.5 推求设计洪峰流量及洪水过程线 | 第86-91页 |
5.4.6 不同设计频率成果汇总 | 第91-92页 |
5.5 危险区等级划分 | 第92-94页 |
5.5.1 淹没范围确定 | 第92-93页 |
5.5.2 绘制危险区划图 | 第93-9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成果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