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 第11-12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2.研究创新 | 第11-12页 |
| 一、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概述 | 第12-20页 |
| (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内涵 | 第12-14页 |
| 1.企业环境信用的概念 | 第12页 |
| 2.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概念 | 第12-14页 |
| (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特点 | 第14-17页 |
| 1.传统的环境管理手段及特征 | 第14-15页 |
| 2.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特征 | 第15-17页 |
| (三)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 1.是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方式 | 第17-18页 |
| 2.矫正环境信息不对称以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 | 第18-19页 |
| 3.是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9-20页 |
|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主体 | 第20-30页 |
| (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的主体 | 第20-26页 |
| 1.企业环境评价主体的概况 | 第20-21页 |
| 2.部分省市对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主体的探索 | 第21-23页 |
| 3.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 第23-26页 |
| (二)企业环境信用被评价主体 | 第26-30页 |
| 1.企业环境信用被评价主体的选定 | 第26-28页 |
| 2.企业环境信用被评价主体的演变 | 第28-29页 |
| 3.企业环境信用被评价主体发展的现实考量 | 第29-30页 |
| 三、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内容 | 第30-34页 |
| (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类别 | 第30-31页 |
| (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 (三)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的来源 | 第32页 |
| (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息的动态管理 | 第32-34页 |
| 四、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程序 | 第34-40页 |
| (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周期 | 第34页 |
| (二)信息归集 | 第34-35页 |
| (三)初评 | 第35-36页 |
| (四)公示 | 第36-37页 |
| (五)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过程中的程序公正 | 第37-40页 |
| 1.保证公权力运行规范化 | 第38页 |
| 2.降低信息不对称对行政相对人的不利影响 | 第38-40页 |
| 五、我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的效力 | 第40-48页 |
| (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结果 | 第40-42页 |
| 1.评价等级 | 第40页 |
| 2.对被评价企业的激励和惩戒 | 第40-42页 |
| (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42-46页 |
| 1.结果的应用应当更加深入 | 第42-43页 |
| 2.评价结果的应用应更加多元化 | 第43-46页 |
| (三)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立法层次的提高和责任强化 | 第46-48页 |
| 1.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 2.相关建议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