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7-9页
一、个人信息权的基本概述第9-13页
    (一)个人信息与个人信息权的论述第9-10页
        1、隐私型定义第9页
        2、关联型定义第9页
        3、识别型定义第9-10页
    (二)个人信息的法律特征及法律定义第10-13页
        1、个人信息法律特征第10-11页
        2、个人信息法律权益的定义第11-13页
二、网络社会背景下的个人信息权保护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8页
    (一)当前法律背景下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现状第13-14页
        1、宪法第13页
        2、民法规定第13-14页
        3、刑法规定第14页
        4、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规定第14页
    (二)现实社会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权的问题现状第14-18页
        1、保护意识不足第15页
        2、缺乏系统的法律保护第15-16页
        3、救济机制不完善第16页
        4、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第16-18页
三、域外个人信息权保护相关立法模式的借鉴第18-24页
    (一)美国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借鉴第18-19页
    (二)德国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借鉴第19-20页
    (三)日本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借鉴第20-21页
    (四)港台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制度借鉴第21-22页
    (五)域外个人信息权保护制度对我国的有益借鉴第22-24页
        1、专门制定相关个人资料受保护的法律制度第22页
        2、确定个人资料被侵害时的财产保护制度第22-23页
        3、设定专门机构监督个人信息不受侵害第23页
        4、注意互联网个人信息财产权不受侵害的法律保护第23-24页
四、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相关对策第24-35页
    (一)完善个人信息权保护法第24-28页
        1、明确个人信息权利第24-25页
        2、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权立法第25-28页
        3、加强个人信息权行使监督机制的确立第28页
    (二)完善个人信息侵权责任及损害赔偿制度第28-31页
        1、明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第29-30页
        2、明确责任承担的方式——以损害赔偿为主第30-31页
    (三)完善个人信息权的救济程序第31-33页
        1、完善举证责任分配第31-32页
        2、设置违约追责机制第32-33页
        3、引进集体诉讼制度,降低诉讼成本第33页
    (四)培养个人信息权保护意识第33-35页
        1、提高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第33-34页
        2、规范与约束自身社交网络行为第34页
        3、积极接受信息安全教育第34-35页
结束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7页
致谢第37-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