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民间借贷的法理分析 | 第9-14页 |
(一)民间借贷在法律层面的基本特征 | 第9-10页 |
1、民间借贷的涵义 | 第9页 |
2、民间借贷的基本特点 | 第9-10页 |
3、借贷的期限长期化,借贷的形式灵活 | 第10页 |
4、借贷利率趋向市场化 | 第10页 |
(二)民间借贷活动中法律关系与类似法律关系的不同 | 第10-11页 |
1、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的区别 | 第10-11页 |
2、民间借贷与高利贷的区别 | 第11页 |
(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法律现状 | 第11-14页 |
1、借贷采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 第11-12页 |
2、系列案件多 | 第12页 |
3、当事人应诉率低、案件保全申请率高 | 第12页 |
4、民间借贷利率增高,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相互交织,刑民交叉日益增多 | 第12-14页 |
二、民间借贷案件争议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14-20页 |
(一)借贷纠纷在性质方面更加复杂 | 第14-15页 |
1、以借据作为其他法律关系的结算凭证 | 第14页 |
2、以委托理财合同、买卖合同外观出现的借贷行为 | 第14-15页 |
3、准确确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和责任主体 | 第15页 |
(二)案件事实认定复杂 | 第15-16页 |
1、提供转账凭证,但并无相应借据 | 第15-16页 |
2、有借条但无任何转款凭证的情形 | 第16页 |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16页 |
(四)夫妻共同债务难以认定 | 第16-18页 |
(五)民间借贷利息的保护争议较大 | 第18页 |
(六)诉讼时效的适用及虚假诉讼难以防范 | 第18-20页 |
三、民间借贷案件审理瓶颈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一)法制不健全,法律滞后 | 第20-21页 |
(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 第21页 |
(三)金融监管缺乏 | 第21-23页 |
四、间借贷案件审理争议的应对与完善 | 第23-33页 |
(一)准确辨析借贷合同效力、甄别法律关系 | 第23-24页 |
1、法律关系中借据凭证的认定 | 第23页 |
2、以买卖名义的借贷或委托理财事项的认定 | 第23-24页 |
(二)深化民间借贷利率的进一步规范,依法保护利息 | 第24-25页 |
1、预先扣除利息或利息计入本金的审查 | 第24页 |
2、借贷双方多次更新借条复利方式计算利息 | 第24页 |
3、多种违约责任并存的处理 | 第24页 |
4、未约定借款利息以及已支付的高额利息的处理 | 第24-25页 |
(三)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准确认定借款事实 | 第25-26页 |
1、一般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25-26页 |
2、特殊案件举证责任的承担 | 第26页 |
(四)谨慎审查夫妻共同债务 | 第26-29页 |
1、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统一 | 第26-27页 |
2、夫妻共同债务举证规则合理化 | 第27-28页 |
3、引入家事代理权制度 | 第28-29页 |
(五)严格审查虚假诉讼 | 第29-30页 |
1、对当事人自认证据效力应予以严格认定 | 第29-30页 |
2、准确运用调解制度,合理把握处分原则适用 | 第30页 |
(六)慎重处理刑民交叉案件 | 第30-31页 |
(七)加强、完善金融监管,搭建完善融资平台、规范民间借贷 | 第31-33页 |
1、拓宽并完善投资的渠道 | 第31页 |
2、充分发挥民间借贷利率的杠杆调节作用 | 第31-32页 |
3、加强信息披露、建立风险联动机制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