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河水库工程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土石坝国内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水文 | 第13-24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13页 |
2.2 气象 | 第13页 |
2.3 水文基本资料 | 第13-15页 |
2.3.1 水文站网分布 | 第13-14页 |
2.3.2 水文测验及基本资料复核 | 第14-15页 |
2.4 径流 | 第15-20页 |
2.4.1 径流特性 | 第15页 |
2.4.2 径流计算 | 第15-19页 |
2.4.3 径流的年内分配 | 第19-20页 |
2.5 设计洪水 | 第20-21页 |
2.5.1 洪水特性 | 第20-21页 |
2.5.2 洪水计算 | 第21页 |
2.6 泥沙 | 第21页 |
2.7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 第21-22页 |
2.8 水面蒸发和冰情 | 第22-24页 |
2.8.1 水面蒸发 | 第22-23页 |
2.8.2 冰情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工程地质 | 第24-28页 |
3.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4-25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3.1.2 地层岩性 | 第24页 |
3.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4-25页 |
3.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页 |
3.1.5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5页 |
3.2 坝址工程地质 | 第25-26页 |
3.2.1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3.2.2 地层岩性 | 第26页 |
3.2.3 地质构造 | 第26页 |
3.2.4 地下水的性质 | 第26页 |
3.2.5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6页 |
3.3 天然建筑材料 | 第26页 |
3.4 结论与建议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工程任务及规模 | 第28-38页 |
4.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 第28-29页 |
4.1.1 项目区社会经济 | 第28页 |
4.1.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 第28-29页 |
4.2 设计水平年 | 第29页 |
4.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29-31页 |
4.3.1 设计水平年需水量分析 | 第29-30页 |
4.3.2 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分析 | 第30页 |
4.3.3 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30-31页 |
4.3.4 结论 | 第31页 |
4.4 调蓄水库设计径流 | 第31页 |
4.5 调蓄水库的综合利用要求 | 第31-32页 |
4.5.1 供水任务 | 第31页 |
4.5.2 河道内生态基流 | 第31-32页 |
4.6 调蓄水库水位确定 | 第32-36页 |
4.6.1 基础资料 | 第32-33页 |
4.6.2 兴利库容调节计算 | 第33-35页 |
4.6.3 死水位的确定 | 第35页 |
4.6.4 正常蓄水位的确定 | 第35页 |
4.6.5 洪水调节及回水计算 | 第35-36页 |
4.7 上游取水口引水流量 | 第36-37页 |
4.7.1 上游取水口水位确定 | 第36页 |
4.7.2 上游取水口引水量和引水流量 | 第36-37页 |
4.8 龙王河水库工程规模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 | 第38-62页 |
5.1 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和相应洪水标准 | 第38页 |
5.1.1 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 | 第38页 |
5.1.2 洪水标准 | 第38页 |
5.2 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计烈度 | 第38页 |
5.3 工程选址及选线 | 第38-44页 |
5.3.1 工程选址 | 第38-42页 |
5.3.2 输水渠道渠线选择 | 第42-44页 |
5.4 建筑物选型 | 第44-45页 |
5.4.1 调蓄水库坝型选择原则 | 第44页 |
5.4.2 调蓄水库坝型选择 | 第44-45页 |
5.5 工程总布置 | 第45-46页 |
5.6 主要建筑物设计 | 第46-62页 |
5.6.1 调蓄水库设计 | 第46-54页 |
5.6.2 上游取水口设计 | 第54-58页 |
5.6.3 输水渠道 | 第58-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66页 |
附图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