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的效应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 第23-24页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论文的难点、创新与不足 | 第26页 |
1.4.1 难点 | 第26页 |
1.4.2 创新点 | 第26页 |
1.4.3 不足 | 第26页 |
1.5 技术路线与框架 | 第26-27页 |
2 新农保财政补贴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7-35页 |
2.1 新农保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1.1 社会公平理论 | 第27-28页 |
2.1.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8-30页 |
2.1.3 外部性理论 | 第30-31页 |
2.2 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作用机理 | 第31-35页 |
2.2.1 新农保财政补贴的内涵 | 第31页 |
2.2.2 新农保财政补贴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2.2.3 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作用机理 | 第32-35页 |
3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的运行状况 | 第35-48页 |
3.1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的机制 | 第35-37页 |
3.1.1 基础养老金补贴 | 第35-36页 |
3.1.2 缴费环节补贴 | 第36-37页 |
3.2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的金额测算 | 第37-41页 |
3.2.1 分地区各年的财政补贴总额 | 第37-40页 |
3.2.2 各年入口与出口补贴 | 第40-41页 |
3.3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的规模 | 第41-48页 |
3.3.1 中央财政负担水平 | 第41-43页 |
3.3.2 地方财政负担水平 | 第43-48页 |
4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48-58页 |
4.1 省级层面的分析 | 第48-49页 |
4.1.1 视角选取 | 第48页 |
4.1.2 指标选取 | 第48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1.4 结果及解释 | 第49页 |
4.2 市、区、县级层面的分析 | 第49-54页 |
4.2.1 视角选取 | 第49-50页 |
4.2.2 指标选取 | 第50页 |
4.2.3 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4.2.4 模型构建 | 第52-54页 |
4.2.5 结果分析 | 第54页 |
4.3 农民层面的微观分析 | 第54-58页 |
4.3.1 视角选取 | 第54页 |
4.3.2 指标和方法选择 | 第54-55页 |
4.3.3 影响分析 | 第55-58页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58-6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61页 |
5.1.1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的积极效应 | 第58-59页 |
5.1.2 甘肃省新农保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 第59-61页 |
5.2 发挥新农保财政补贴积极效应的建议 | 第61-65页 |
5.2.1 完善新农保财政补贴机制 | 第61-62页 |
5.2.2 合理调整补贴规模 | 第62-63页 |
5.2.3 加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 第63-64页 |
5.2.4 完善落实“金保工程” | 第64-65页 |
6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页 |